他的结局就和伍子胥一样.是失去生命,假定收益为一10。
伍子胥已经告诉他,如果他选择押送,他就会选择诬陷。因为对于伍子
胥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否诬陷,自己的结局是不变的。对于这一点,
斥候也十分清楚。因此,伍子胥的威胁是可信的。要想策略地行动,你必须
保证自己不要采取在同时出招博弈里的均衡策略。伍子胥的这一策略行动改
变了斥候的预期,进而改变了他的行动。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危机.人们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态度,这是一种预期的支付.以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人困境。这种预期支
付心理,恰恰给了处于显xìng困境者以机会,或用欺骗方式,或夸大其词,让
对方做出预期支付.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伍子胥三言两语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劣势处境,并
且把个人的困境与对手的困境捆绑在了一起.迫使其做出了帮助自己解围的
理xìng选择。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在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是很有启示的。创造一
种困境.使对方陷人与你一样无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么即便在这种困境出
现之前,他本来拥有拿走你所有的一切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进行理xìng
的决策.与你合作。
倒霉是因为太聪明
清朝有个读书人叫乔世荣,其貌不扬.但是却精通诗书。颇有才干。他
于某年大考及第,到吏部候职时,因无余银“上贡”,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
才被任命为一个七品县令。在走马上任的途中,乔世荣碰到一老一少二人在
120
因徒困境:自愿坐牢的嫌疑人
激烈争吵。一阃之下才知道,老者拾获钱袋.在原地等候遗失者前来认领;
而遗失钱袋的年轻人,找到钱袋后反而一口咬定钱袋原装有50两银子.而不
是现在的t0两银子。围观的民众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老者昧银.有的认为年
轻人耍赖。乔县令走上前去亮明身份,先向老者问话:“你捡到这钱袋,有没
有离开原地,”老者答:“没有。”乔县令又问:“可有人见证?”一部分围观
民众纷纷愿替老者作证。乔县令于是胸有成竹地说:“这就对了,老者检到的
钱袋,是装10两银子,那就不是年轻人的装有50两银子的钱袋。这位老者,
你拾金不昧,本县判将钱袋赏你。这位年轻人,你的50两银子的钱袋.还是
自己再到别的地方找一找吧。”在人们的讥笑声中,年轻人只好自认倒霉.灰
溜溜地走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恰恰是太精明所致。对
于这个论断,哈佛大学巴罗教授在研究囚徒困境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很接近
生活的模型。
两个旅行者从一个出产细瓷花瓶的地方回来,都买了花瓶。可是提取行
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
花瓶的价格总在八九十元上下浮动,但是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确切价格是
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的价格。如
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讲的是真话,并按照他们写的数额赔
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航空公司就论定写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