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制定礼仪制度必须依靠读书人,因此在明王朝建立前后一段时间内,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是相当器重的。
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初登吴王位,便立即告谕群臣:“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民志定c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明太祖在登极后不久,即征召数十位在野儒士进京,会同朝中儒臣考礼c议礼,修纂了《大明集礼》,为恢复明朝初期的封建秩序和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的学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礼仪制度的的用意还在于消除元代旧习,利用合法化的象征以提高c强化朱明新王朝统治者的地位。打消那些尚忠于大都的元蒙政权的人们的疑虑。强调封建等级制度,尽快恢复由于元末农民战争而被削弱的封建秩序。因此,议定礼仪就成了朱元璋登极之初的一件头等大事。
他登极后一年之内,曾数次诏令朝臣议定各项礼仪。仅见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元年(1368)闰七月,诏定军礼。“命中书省会诸儒臣议古者天子亲征c遣将c出师告庙c奏凯献俘,及论功行赏诸礼仪。历考旧章,定为成法以进。”九月,定正旦朝贺之仪,又定中宫朝贺之仪。十一月二十六日,议耕藉礼。二十七日,定皇后c太子妃嫔c百官命妇冠服之制。二十九日,定太子及品官庶人冠礼。十二月初五日,“诏中书省会礼官定官民丧服之制”及“三师朝贺东宫仪”。初七日,诏令礼部及翰林诸儒臣议定皇太子c亲王及士庶婚制。十七日,诏令礼部尚书崔亮等议定中外官员亲属冠服之制,“凡内外官员父兄伯叔c子孙弟侄等所用冠服均有定制,不得僭越”。二十三日,颁社稷坛之制。当时朝中博通经史c谙习历代掌故的儒臣,如李善长c刘基c钱用壬c崔亮c朱升c陶安c詹同等人,都参加了议礼工作。其中崔亮出力最多。
洪武朝首任礼部尚书钱用壬,除“与陶安等协议郊庙c社稷诸礼”外,又援引汉魏以来典制议定了释奠c耕藉礼。翰林学士朱升议定了宗庙时享c斋戒之礼,刘基议定了百官朝会礼,詹同议定了裕禘礼。
朱元璋还将议礼作为一种笼络c收买在野的知识分子的手段。
自南宋以来,朱熹理学兴起,并逐渐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江南一带,朱学蓬勃发展。一些读书人有的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有的虽曾踏人仕途,但对做官兴趣不大,却“僻居乡陋,孜孜于理学”。尤其是元末政治黑暗c社会动荡,知识分子为避祸,埋头治学,更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到了明初,金华c徽州c江西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理学家。明太祖征召这些人参与议礼,不仅是对理学的推崇,使之成为显学,同时也可使理学渗透到各项礼仪制度之中,以期达到“讲道道德,兴起教化”的目的。
朱元璋还利用江东文人“以文墨相尚”的特点,以开局修纂典籍为名,拉拢c羁縻三吴和浙东地区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销靡对自己的抵触和敌视,培养他们对明朝政权的思想感情。
山阴名儒杨维祯,当时已经73岁。因避兵乱徒居钱塘c松江等地。他于文学c史学c诗辞均有较深的造诣。所作史论《正统辨》,被人誉为“万世公论”。他的诗文“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一世之耳目”。许多文士拜倒其门下。
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但杨维祯回答说老妇行将就木不忍再嫁,委婉拒绝。次年,明太祖再次派人相召,他竟以蹈海自杀相抗。对此,朱元璋再次让步,答应不“强其所不能”,准其“不受君王五色诏”,而是以宾客的身份相见。杨维祯难以拒绝,只好启程进京。但在京城仅居留110天,就告辞回乡。朱元璋“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并派诸位饱学的大臣把盏饯行,还赋诗相赠,场面很是风光。杨维祯被捧得飘飘然,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