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软,不软不硬柳木杆”。是说的枣木硬。

    一件兵器,当然是选硬的东西制作了,而且枣木除了硬还抗磨,就是平时当拐杖用,也不能用一根不抗磨的软木制作吧?

    再加上这里是北方山区,大枣树到处都是,可用材料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杏儿哥演练时,所用的也是七叔精心选出的枣木杖,只是因为杏儿哥手小,这条枣木杖略微细了一些。

    这套《少林达摩杖》共八趟,每趟六杖,共计四十八杖。

    拳经上说:“达摩杖法四十八,里里外外它看家,子丑谙习人难见,遇到强手显杖法”。

    为了教会杏儿哥这套杖法,七叔可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

    这套杖法在技击上,讲究“上打头,下扫根,两边截腕,中扎心。”

    不仅有攻防巧妙的特点,更有调气、养血、舒筋、坚骨的作用。

    可以说,长期坚持练习,就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为了使杏儿哥更快地掌握它,从学习第一个动作开始,七叔就通过菊花对三嫂说好,让杏儿哥晚上住进自己家里,爷俩完全按照拳经上的要求:每天半夜子、丑时进行练习。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又要问了:那时也没有钟表,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子时?什么时候是丑时?

    说起来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可比现在人复杂多了。

    据《僧只律》记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这样算来:一昼夜为二十四小时,为四百八十万个“刹那”,或二十四万个“瞬间”,一万两千个“弹指”,三十个“须臾”。

    而一昼夜有八点六六万秒,那么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弹指等于七点二秒,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一“刹那”就等于零点零一八秒。

    古时以十二天干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所以,一个时辰为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即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即现在一点到三点。依此类推。

    那么,怎么样把时辰告诉人们呢?白天一般没有问题:大家看太阳的影子就可以知道。

    而在晚上,为大家报时的,就靠打更人了。

    打更,这个职业在古代相当受人尊重,因为到了晚上,打更人一宿都不能睡觉,非常辛苦,眼睛得盯住滴漏。

    那滴漏就是当时的计时工具:明朝时的滴漏,它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此计时。

    一夜分五更:一更:约现在晚上七点;二更:约现在晚上九点;三更:约现在晚上十一点;四更:约现在凌晨一点;五更:约现在凌晨三点。

    打更人看到滴漏刻度指向几更了,就要到街道上,敲起木梆子,梆子的点数就是更数了,有时还要喊上几声:“平安无事啦!……”

    五更后,天还没亮,为什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

    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大臣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晚上来到阳间的鬼,早晨准备寻路回家了。

    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

    这刘家庄里,自从祖爷爷从皇宫里跑出来之后,带进山庄里两个滴漏,一直就是在庄里守候着。

    全庄里的户主轮流打更,这时间,从来就没有错过。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