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妹们”讲“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讲“英国首相邱吉尔先生关于支援苏联的历史xìng的演说和美国政府关于准备援助我国的宣言……苏联各族人民对此只能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即便在苏联遭受希特勒的雷霆一击之后,似乎清晰的阵营,依然有些模糊。1941年4月13日,也就是中日打得天昏地暗之际,苏联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有效期为五年”的《苏日中立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维持他们之间和平友好关系,并相互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这意味着,轴心国阵营中的重要成员日本无论侵略谁,苏联将“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和日本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只作壁上观。直到1945年4月5日苏联在二战即将落幕之际才向日本声明废除此条约。更有甚者,苏联在和日本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把中国的利益给卖了:“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当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离开莫斯科时,从来不送客人的斯大林,破例亲往火车站送行。可苏联仍然信誓旦旦地对中国说,不牺牲友邦利益。

    在反败为胜的进程中,斯大林也没有忘记攫取和扩张。1944年12月14日晚,斯大林和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谈话时,拿出一幅地图,开出了参加对日作战的四个政治条件“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南部应归还俄国”;斯大林在包括旅顺港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南部画了一个圈说,“希望再次租借这些港口及其周围地区”;“租借中东铁路”,即“从大连到哈尔滨,再向西北到满洲里,向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条铁路”;“承认外蒙古的现状保持外蒙古共和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

    1945年2月8日下午在雅尔塔的会晤中,斯大林跟罗斯福讨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价码。斯大林对罗斯福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他和莫洛托夫就难于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俄国要参加对日作战。他们清楚地理解到,对德作战是由于德国威胁到苏联本身的生存,但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俄国要同一个同它没有重大纠纷的国家作战。……如果这些政治条件能得到满足,人民就会理解这是涉及到国家的利益,而且非常容易将这项决定向最高苏维埃解释。”

    面对德国进攻的危险,法国政府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可是在1939年8月18日的答复中,波兰外长贝克却说,波兰政府在任何场合下都决不允许苏军通过自己的领土。因为在波兰政府看来,国土暂时被德国占领并不是永久的沦陷,以后还会有机会光复,可要是苏军过境,那就可能是万劫不复了。

    用这种眼光看待苏联的,并非只有波兰。保加利亚在1940年拒绝了苏联签订互助条约等建议,国王鲍里斯说:“我不会让羊舍之门为狼而开。”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甚至说得更绝:“宁可在我的国家看到作为敌人的德国人,也不愿看到作为朋友的俄国人。”

    联邦德国的奇迹

    逝者已矣。

    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消失;1945年,第三帝国又烟消云散。从此,联邦德国的人民不再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从此,也没有多少西德人卧薪尝胆再做军事强国之梦。

    在昔日滋生过专制、极权政体的土地上,一个汲取了魏玛共和国教训的联邦共和国,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虽不再军威煊赫,但也不再有党卫军、集中营。繁荣富足的联邦德国,对内,对外,都不再是一种威胁。

    “有良心的资本主义”

    纳粹败亡之际,德国一片狼藉。在给夫人的信中,艾森豪威尔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这个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