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言。
戈培尔的锦囊
希特勒控制第三帝国所依仗的,不仅仅是盖世太保、集中营之类赤luǒluǒ的暴力机器,而且还有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之类的软刀子。
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伤人不喊痛。直到帝国的末日,戈培尔部长还竭尽心力,抓住软刀子不松手。
“灌输纳粹党学说比生产更重要”
希特勒上台之初,德国的收音机普及率还不高。一时间,也没法很快就让家家户户拥有收音机。于是当局从实际出发,创造xìng地下达了集体收听广播的命令。
这样一来,即使是没有收音机的人,也可以让他们及时聆听元首的重要讲话,了解纳粹党和政府的新路线、新政策。
那么,集体收听广播安排在什么时间点上,才可能灌输效果最佳呢?
上班时间。这是一天之中成年劳力最集中的时候,对于当局来说,在这个时间点组织人们收听广播,事半功倍。播出时,人们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收听广播当成头号任务。况且大伙在一起收听,有几个人还敢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
即使广播时有些人是在咖啡厅或者餐馆,那也不会成为漏网之鱼。因为像餐厅、咖啡馆之类的所有公共场所,都必须配备收音机。甚至对马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街头的扬声器,照样会把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声音传送到他们的耳朵里。
国民们连耳根清静的自由都没了。
纳粹政权得心应手地利用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政治便利。从1933年起,德国开始成批生产廉价的“大众收音机”,到1939年,全国的收音机已过上千万架,第三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密集的无线电覆盖度。加上广播电台又完全是国有垄断,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只要打开收音机,就会身不由己地成了纳粹灌输的对象。
不过,纳粹当局强行要求人们撂下手头的活不干,毕恭毕敬地听广播,难免会损失大量的工作时间。要命的是,这种广播往往不是一两分钟就能完事,因为希特勒这些人的演说,动不动长达两三个小时。如果把全国的人因此花费的时间累计起来,那会相当于浪费多少个工时?!
可是戈培尔却不这么算账。
在戈培尔看来,“灌输纳粹党学说比工人们的生产更重要”。这可不是他昏了头,连生产的重要xìng都不知道。毕竟,如果颠倒过来的话,即使德国创造的财富再怎么多,人民再怎么幸福,可要是政权跟纳粹党毫不相干,对戈培尔这些纳粹领袖们来说,还有多大意义呢?!
不过无线电波跟报纸有所不同。依靠国境线上的边防站,就能有效地查禁企图入境的外国报刊,可边防站阻止不了他国的无线电波穿越德国上空。柏林的一台收音机既可以用来收听戈培尔的宣传,也可以调整一下波段,收听来自莫斯科、巴黎或者lún敦的广播。弄不好,柏林官方的消息刚刚发布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消息,就开始通过无线电波送到德国的千家万户。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戈培尔的努力就可能事倍功半。
于是,除了针对外国广播设立大量的干扰电台之外,为了让德国人不敢擅自收听外国广播,第三帝国甚至将收听外国电台作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予以打击。在1940年2月的日记里,美国记者夏伊勒就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名德军飞行员的母亲接到军方通知,说她儿子已经失踪并被认定为死亡。几天后,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德国战俘名单,其中就有她的这个独生子。第二天,八封朋友的来信告诉了她这个消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位母亲向警察告发给她写信的人收听敌台,于是他们全都被捕了。
无论这位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类似这种行为,都会强化人们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