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向内阁会议提出军队的编制等其他军政事宜,可以直接上奏天皇请求批准。这样一来,在政府内部就形成了一个总理大臣不能过问的特殊的行政机关,形成了事实上的二重内阁。
不仅如此,内阁还变得受制于军部。1900年5月,山县有朋内阁改订官制,陆海军大臣必须军方推荐,由现役上、中将担任,次官由现役中、少将担任。这样一来,内阁反过来得依赖军部的意志了。因为在组阁前,要是军部不乐意,不推荐陆、海军大臣人选,内阁就会难产;要是军部不满现任内阁,就让陆、海军大臣辞职,还不推荐继任人选,迫使内阁辞职;内阁辞职后,陆、海军大臣可以不和其他阁员共进退,好官我自为之!1912年12月,因为西园寺内阁不同意增设两个师团,陆相上原勇作中将辞职。由于陆军拒绝推荐继任人选,内阁因为没有继任的陆军大臣而总辞职,首开了利用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搞垮内阁的先河。在这样的情势下,陆海军大臣岂能不只听命于军部,充当军部政见的代言人?
所谓的“军权永归至尊”,在实践中很容易变成军方至尊。可是照帝国的宪法学家穗积八束的说法,这样一种军制,不仅没有跟世界上的通行做法不矛盾,而且是与国际接轨。他说,“编制陆海军及统帅之大权,大抵皆属于君主”。
不过,日本帝国可不是只会跟在别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吸取了他国的经验教训,有扬有弃有创新。明治宪法不仅明确规定统帅权属于天皇,而且连陆海军编制、常备兵额这样的事情,也规定属于君主的大权,就是吸取了普鲁士德国的教训,避免与议会在兵员和军费问题上出现纷争。明确规定编制和制定常备兵额也属于天皇的大权,这样一来,编制及兵额就绝不由国会所左右了。穗积八束说这是“日本宪法之特色,而为欧洲诸国所罕见”,倒也是事实。只不过这种特色是一种危险的特色,这种制度创新是一种可怕的创新。
这种潜在的危险并非没有人意识到。
宪法学家美浓部达吉在《宪法撮要》(1923年)里警告说,统帅权独立是大臣责任原则的一个重要例外,如果对它的范围进行不当扩大,“就会导致令出多门的两重政府,更有可能导致军队力量左右国政和引发军国主义的弊端”。这并非杞人忧天。1907年,军部曾把内阁和议会晾在一边,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规定日本“以俄、美、法之顺序作为假想敌国”,确定平时战时军备规模,这等于是直接chā手国家大政方针。
为了遏制统帅权独立的危险,也有人做出过努力。1921-1922年华盛顿裁军会议期间,在捎给海军省的口信里,帝国全权代表加藤友三郎海相提出,裁军条约签订后,帝国海军机构应该顺应潮流,按照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进行改革:“由文职大臣来控制军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如同英帝国那样。”1923年,时任首相的加藤友三郎又在议会上明确表示,支持军部大臣文官制。革新俱乐部乘势提出废除军部大臣武官专任制议案,也获得全场一致通过。但是试图文官控制军队的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军队只能姓“皇”。1933年,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在《告全日本国民书》里就说:“除天皇陛下之外,不奉任何人的命令。完全遵照天皇陛下的圣意行事,这就是日本的军队之特色,希望大家先要明白这个道理。”而此前一年陆军大学编的《统帅参考》则称,“帝国军队是天皇的军队”。那么,“皇军”跟天皇是什么关系呢?《统帅参考》是这样阐述的:
军队同国家及其元首的关系,因国体而异。法国和美国的军队都是国家的军队,而不是国家元首总统的军队;革命后的德国军队也是德国国家的军队,而不是国家元首总统的军队;总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