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控制这支军队的机制可资利用。1877年的西南战役,凸显了政府的暴力能力,迫使不满者打消武装叛乱的念头,改用依靠言论和政治斗争的手段去反对政府。西乡隆盛,这个明治时代最受欢迎的英雄,他的自杀,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此后,没有任何国内的反对势力可以让政府畏惧了。西乡隆盛的刀都能够制伏,板垣退助的笔又何足惧?只要军权在手,就像1881年岩仓具视那句态度强硬的话所说的那样“陆海军与警视,皆吾物也”,靠嘴、笔、普选、多党竞争……从1868年到1945年,几代人也没有和平演变出一个共和政体来。
“军权永归至尊”
明治初期,军政大权通过太政大臣的辅佐来行使,陆军卿和海军卿没有直接辅佐天皇之权。1878年,设立参谋本部,把军令机关独立出来了。参谋本部主管对内对外的作战准备。参谋本部长既不受陆军卿管辖,也不受太政大臣管辖,而是直属天皇。1879年10月,陆军组织条例规定:“日本帝国陆军一律直属天皇陛下”“凡有关军令之事项,由参谋本部长负责上奏和策划,经天皇亲自裁决后,由陆军卿执行之”。这样一来,军令机关的独立,就成了不可动摇的原则。除了天皇以外,对于军部,任何人都没有命令它的权力,而天皇则可以依靠参谋本部长的辅佐下达任何命令。
不过,统帅权独立有个小chā曲。
1874年4月,日本侵略台湾。陆军卿山县有朋当时对于对清战争缺乏信心,可是政府不顾他的反对,在7月9日下令陆、海军省做战争的准备。当时,陆军卿因为没有兼任参议,在决定国家最高决策时,根本不能置喙,据说,出于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后来就使他坚决要把统帅权独立出来。
统帅权的独立,意味着把军权从太政官掌管,变成了由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掌管,而不受太政官干预,使军队绝对服从天皇。因为按照1868年颁布的《政体书》,“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于二途之患”,而1871年《太政官制》又进一步明确了太政大臣“辅佐天皇,总揽庶政,统辖祭祀、外jiāo、宣战、媾和、订约之权,海陆军之事务”。当时的重臣之中,只有大隈重信担心统帅权独立可能会导致军权压倒文权。
1885年,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按照《内阁职权》的规定,各省大臣须随时向内阁总理大臣汇报他们主管事务的情况,“但事关军机,应由参谋本部长直接上奏者,陆军大臣亦须将其事件报告内阁总理大臣”。在这一点上,总理大臣和太政大臣的地位有所不同,按照太政大臣三条实美的说法,在明治维新之初,“诸省唯仰太政官指令,太政官批示使之施行。凡文书之上奏者,皆经太政官……”
不过,为了防止日后的帝国议会难以染指军事大权,统帅权独立是不是会对帝国产生致命的危害,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举行大典,颁布宪法。明治宪法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照伊藤博文的解释,这条规定是明确“军权永归至尊不容旁属”。
那么天皇的军权体现在哪里呢?明治宪法第十二条规定,“天皇编制陆军海军,定常备兵额”。依照伊藤博文解释,这条规定是明确了军制兵额都归天皇决定,没有议会什么事“议会不预闻”。在伊藤博文眼里,从军队舰队的编制,军器的颁发,军人的教育、检阅、纪律、礼式、服制、卫戌、城寨、防海守港,以及出师准备之类的事情,到决定每年“征员之数”,都属于天皇的权力。
在军权上,明治宪法把帝国议会晾在一边的同时,内阁也沾不了统帅权的边。军部既独立于帝国议会,也独立于内阁。军部大臣既不向内阁会议提出纯粹的军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