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厨师头也不抬:“你自己舀去。”
首长见我端来一大碗清油,拎一捆葱,问我:“小李,哪里弄来这么多油和葱?”
“从大灶拿的。”
“那还行!快给人家送回去!”
“不送!是他们给的,又不是偷来的!”
“人家怎么给你呢?”
“我说,我的首长不得劲儿,想喝碗葱油汤。他们让我自己舀,那我还不多舀点!”
“小李呀,你这孩子真会办事。我想着,我把大家的油和葱都吃了,不好呢,对不起同志们。”黄祖炎神情愧疚。
我说:“大灶里,油啊葱啊多着呢。”
黄祖炎叮嘱我:“小李,以后要一点点盐就得啦!”
过了一些日子,边区政府的大灶从街上的饭馆里请了一位师傅,给我们zhà油条,早饭油条放开肚皮吃,我吃饱了,又用筷子串了两筷子油条带回家。
黄祖炎见了说:“小李,你不是没有钱了吗?”
我说:“不是,我们大灶上,今早吃油条,管够!”
“哪里来的这么多油呀?”
“老乡要用我们的大马车,管理科派大车去了,回来时老乡送了几桶油和两只羊。”
“你拿回了这么多油条,多不好呀!上次我批评你拿大灶的葱和油,你怎么不记得呀?!”
我不听话:“再吃这,我还拿,你不吃,给玉英和小娃儿吃!”
首长发火了:“今后这事不许干啦!占公家便宜的事不能干,你再犯了,我不要你了,让你走!”
我见首长真发火了,不敢吭声了。
与guó mín dǎng占领区通邮(1)
1937年,青黄不接之际,红军供给部全力征集粮食,仍难于满足延安的干部和学生的需求。中央机关的大灶,天天蒸煮黑豆,一日三顿,一人一碗黑糊糊的黑豆。首长们天天开会,讨论解决粮食问题,组织干部下乡,动员陕北乡亲供献粮食。我听黄祖炎对老乡说:“打日本也不能饿肚子呀,红军也要吃粮食。你们若有剩余的小米、高粱、洋芋、麦子卖给我们一些,好不好?”
黑豆是上好的牲畜饲料。我吃了一个月的黑豆,拉不了大便,腹涨难忍,躺在床上。黄祖炎见我痛苦的样子,更加着急,说:“这样下去人可受不了!给家里写封信吧!”他通过延安的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局寄了一封求救信。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中华邮局一直在延安开展正常业务。一天,首长回到家里,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信和邮局包裹单,说家里来信了,寄东西来了。
邮局的包裹单是一张十六开的纸片,半面印着绿色,中间印着三指宽的红色,另一半是纸的本色。
黄祖炎问:“你知道不知道邮局在哪儿?”
我说:“那谁不知道。”
首长不相信:“你怎么会知道呢?”
“好嘛,我整天抱着小娃儿满城跑,看见南大街上有一个小木牌,写着‘延安邮局’。”我忽然意识到说走嘴了,马上不说了。
首长用手指点我的脑门:“‘小鬼头’……邮局是干什么的?你晓不晓得?”
黄祖炎笑着给我讲:“邮局把个人的、机关单位的信件集中起来,再看看每个邮件的目的地,通过全国的邮局,把这个邮件按城市、按街道门牌和姓名,送到收信人的家里。像大后方的重庆成都的人,因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主席很有名气,大后方的那个人就可以给他写信,通过邮局的传递,林老就收到这个人的信,看他有什么要求,再给他回信。在国际上,与我们最好的国家,苏联的著名人士,或者其他国家,他们要给我们延安的外国人寄信,从外国邮局转到中国邮局,再转送到我们延安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