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几次三番地嘲弄他和他的纳粹帝国;“这个人”始终反对他的侵略行径;“这个人”在英国岌岌可危的时候伸出了有力的臂膀;“这个人”在他的大西洋潜艇战中频频打冷qiāng..他再也无法忍受了,长期以来积攒在他心底的满腔嫉恨,像火山一样bào发出来。他大声咆哮:
“在罗斯福总统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德国自即日起已与美国处在战争状态。这个人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
像是上帝的安排,希特勒和罗斯福天生就是一对冤家,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他们俩都具有天壤之别。
罗斯福出身于美国纽约州一个显贵的乡绅家族。他像上帝的宠儿,拥有人类美好的一切富有、爱情和权力。他英俊潇洒、聪明智慧且意志坚定。他的青少年是在幸福和安定中度过的,纯朴好客的人们和成群结队的马匹猎犬伴随他长大。年仅14 岁,他已随同父母去欧洲旅行过8 次,对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兴趣广泛,喜欢游泳、驶船、钓鱼和骑马,酷爱集邮,并且终生乐此不彼。他唯一的最大不幸就是在他39 岁生命的辉煌时期意外致瘫。这一灾难差点断送了他远大的政治前途,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卧床不起,相反,身体的缺陷却使他少了些花花公子的轻佻,更多了些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他坚信,在政治上,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身体。
希特勒出身贫寒,在贫困动dàng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嫉世如仇,似乎总是在同世界闹别扭。在他眼里,世界处处充满障碍和敌意,一切都对他不公。他个头矮小、面容苍白,行为孤僻,没有任何爱好。他幻想在人间天堂维也纳实现他当画家的梦想,结果考试不第,流浪街头,饱受艰辛;在他穷困潦倒之际又失去了他最爱的亲人母亲,唯有饥饿是他忠实的伴侣。这些痛苦把他铸成一个怪物,他从未想过如何改变自己,一心与世为敌。当他登上第三帝国元首的高峰时,便把整个世界推入战火。
头脑发热的元首和他的将领们却没有想到,“对美作战”已使他自己陷入与世界上三个最强大的工业国英国、美国和苏联相对抗的危险境地。这三个国家的实力大大超过了三个轴心国家。
“又一个黑暗的日子!”哈尔德在他12 月30 日即将步入1942 年的那篇日记里以此开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位德国参谋总长似乎预感到纳粹帝国的前景不妙。
雷德尔对元首的决定拍手称快,立即下令“取消一切关于克制地对付美国船只的决定”。
邓尼茨暗自盘算了一番,提出袭击美国海岸的要求。到目前为止,他手上的潜艇总数为91 艘。其中25 艘在地中海,6 艘在直布罗陀海峡西面,4艘在挪威海域,其余用于吨位战的55 艘潜艇中,由于严重缺少造船工人,有60%还在港口进行修理。但完全可以抽出12 艘潜艇进入美国海域给美国佬一个“重点打击”。
但是,德国海军作战部认为不能削弱地中海的战斗力,只批准6 艘排水量为500 吨的潜艇去美国沿海进行初次“重点打击”。这一次战役的代号为“击鼓”。
德国潜艇对美国海岸商船的攻击揭开了大西洋海战的第四阶段(1942 年1 月7 月)。
1942 年1 月12 日,从比斯开湾“狼穴”窜出的5 艘U 艇横越大西洋,抵达美国东岸的哈特勒斯角湾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圣劳lún斯湾之间的海域。
虽然德国对美宣战己有一个多月了,可是美国毫无防备,丝毫没有战争气氛。德国潜艇看到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和平景象。各种船舶与平时一样点着航海灯,来来往往。灯塔与灯标大放异彩。沿海城市通宵达旦灯火辉煌,仅迈阿密一个疗养区及其市郊的霓虹灯就把半径6 海里的地区照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