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又想征服英国,这种矛盾心理驱使他对英国采取了一种又拉又打的战略。
敦刻尔克大撤退使英国部队得以幸存,但是英国的处境较之近1000 年前诺曼底人登陆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与之隔峡相望的欧洲大陆屏障捷克、波兰、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一个接一个地落入纳粹德国之手;维系英国生存的海上门户多瑙河、黑海、地中海、挪威海和北海,都已经洞开。英国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获胜的机会十分渺茫。
英国怎么会在这毫无希望的劣势中孤军奋战呢?特别是当它看到自己可以在完整无损、保持自由和尊严的情况下摆脱战祸、获得和平时,怎么还会坚持打下去呢?
希特勒自以为他找到了答案,不失时机地释放出试探气球。他通过外jiāo和各种中立的渠道将和平建议传到lún敦。梵蒂冈教皇亲自致电希特勒、墨索里已和丘吉尔,他愿意为“公平而体面的和平”进行调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积极建议lún敦和柏林举行和谈,并从中斡旋。
德国的外jiāo家们也紧锣密鼓地加紧了促英和谈的活动。
在西班牙,纳粹的密使正在直接与英国大使塞缪尔霍尔爵士会谈。
在美国,德国大使馆不惜花重金收买美国国会中主张孤立主义、反对援助英国的议员,以cāo纵美国舆论敦促美国政府继续保持中立,从而使英国丧失斗志。
如果英国选择同希特勒媾和,那么,就意味着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并且无条件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全部拱手归还给他们。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的回答是:“不!决不!”
从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到撕毁幕尼黑协定吞噬波兰..集与希特勒打jiāo道的经验,丘吉尔已看透这个流浪汉出身的家伙是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
这位素以坚定无情而著称的英国首相,给瑞典国王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复信:“..甚至在对于这种要求或建议作任何考虑以前,德国必须用事实而不是用空话作出确实的保证。它必须保证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特别是法国的自由和独立生活。”
当他得知德国dài bàn托姆森企图在华盛顿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消息以后,立即发了一封急电,“应告知洛提安勋爵绝不能给德国dài bàn以任何答复。”
当战争结束后,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人民回首往事时,都把丘吉尔视作英国这艘几经风险最终凯旋而归的战舰的舵手和舰长。然而,当丘吉尔于1940 年5 月10 日夜晚接过这艘战舰时,它已是遍体鳞伤,摇摇晃晃,而且即将面临纳粹德国铁蹄践踏的没顶之灾。
英国几乎没有足以保卫岛屿的陆军力量,刚从法国死里逃生的英国远征军装备丢尽,士气低落。皇家空军的力量在法国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剩下的只有海军。但是英国的大型战舰很容易遭到德国空军的攻击。现在、德国轰zhà机从他们在法国的基地起飞,只需5 分钟到10 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飞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
战争yīn影笼罩着整个英国。入侵、轰zhà、背叛、化学战和细菌战..所有这些威胁都向人们的心头压来。英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这种担心和忧虑悄悄蔓延开来。
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的第三天,在下议院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他开门见山地直言:“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他的决心,他的意志,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热烈的、雷鸣般的掌声在会议厅里久久地回dàng。
英国第一次领略到丘吉尔身为战时领袖所具备的那种坚定无畏的品格。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