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确立一种思想传承体系,需要的是时间以及相当的宣传力度。
这一点张嘉师很是清楚的。因为从儒家的发展情况而言,儒家成为一个在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派系,经历的时间是相当悠长,而且历代统治者对于儒家的各种支持同样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若是以秦帝国对儒家的态度而言,儒家想要得到充足的发展,所需的时间可以说并非一般的长。
最起码张嘉师不认为若非是没有董仲舒开始得到汉武帝的重视而让儒家的发展跨越一大步,那么儒家想要成为主导后世王朝的一个主流思想,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有没有起儒家的时间相对较短,而甚至是在短时间内经历大起大落的思想学派的出现?
有,道教与佛教的浮沉历史是这方面的缩影。
……
道教在后世曾经推举出十位崇尚道教的皇帝。
其始皇帝名列第一……
然而始皇帝只不过是追求长生,而徐福,卢生等人更是与道教没有相应的关系。
好是炼丹的人不一定是道士,而道士同样不一定懂得炼丹。
而道教在发展的历史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专门针对道教的灭道行动严格来说并没有出现过。而周武帝灭道佛两教可以说是一种牵连性质的事件。
而佛教则是相对而言要惨得多。
因为相对于道教而言,佛教经历了“三武一宗灭佛”。
………………………………………………分割线…………………………………………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从此笃信道教。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