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这一段时间当中,还有一个让楚成王很无奈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史称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救援宋国之围,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击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联合齐、秦国,南下救援宋都商丘。楚军元帅成得臣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在这一场大战之前,也有一个关于楚成王与晋文公之间的典故,应验在这一场大战当中。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这个退避三舍的典故,在某个意义上,更多是晋文公在应对实力相对强盛的楚军的一种心理战术。毕竟楚成王与晋文公之间的事情,在当其时应该不是很多人清楚的,也许楚军主帅成得臣早就忘记了这种听上去都相当儿戏的事情。
这也就是导致了楚军因为晋军主力后退而大意的主要原因。
城濮之战作为晋国楚国之间百年争锋的起端,楚国虽然是失去了第一次称霸于诸侯的契机,但是却让楚国的实力再次展现在中原诸侯的眼中。
有一句话,叫做大神打架,小鬼遭殃。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锋,倒霉的主要是以郑国,宋国以及卫国三个领土在两国主要作战区域的小诸侯国。
公元前597年,楚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一时,但是晋国国势犹不可忽视,晋、楚双方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倡议弭兵,奔走于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之间,使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邾、滕等十四国于宋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由前述十国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尊两国为共同霸主。史称向戌弭兵。
因为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而导致国内政局动荡的事情,在三国的历史上也不算是非常稀少。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事实上更多应该是说明了三国夹在晋国以及楚国之间的两难境地。毕竟晋楚两国的国土并不接壤,这两个国家开打的话,作为缓冲区域的诸国自然得听天由命了。
楚国与晋国之间的争霸,事实上算是对楚国国力的一种慢性消耗。因为在楚国为了争霸中原的时候,他东面的一个邻居吴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对楚国有很大威胁的国家。
楚国自然是对这样一个情况不能视若无睹,他们的打算就是扼杀尚在弱小吴国。
但是在一个叫做屈申的楚国名将被当其时的楚王赐死之后,楚国就再也没有大规模进攻吴国的能力,最终甚至导致了楚国差点没被吴国灭亡。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时,吴王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楚国几乎覆亡。这时越王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
这么一个情况,在某个意义上也算是楚国养虎为患。毕竟若非吴国强大到有足够实力差点没有灭亡楚国,楚国一开始将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的盘算,自然是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