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情况,其卷二十四引《从征记》云:
"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尝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⑦当时住庙者是否为道士,此处没有记载。《重修东岳庙记》云:唐因魏之归,"各立一庙于其岳之麓"。⑧此即泰安城北之下庙和泰山东南麓之中庙。中庙后称老君堂,成为唐代皇帝醮祀泰山神之处所。该处现存唐碑二块(合束为一,称鸳鸯碑),记载其事。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岱岳观造像记》云:"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⑨所记唐代六帝一后派遣道士建醮造像事十七则,最早一则为唐高宗显庆六年(661)所记,文曰:"显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zhēn rén夹侍。"AB王昶《金石萃编》卷五十三收载此文,按曰:"郭行真称东岳先生者,道士而主东岳也,未有赐号,但谓之先生。"AC即是说,郭行真是唐显庆(656~660)年间主持东岳观的道士,且有弟子多人,证明至迟在唐高宗时,东岳观(岱岳庙)已成为道教宫观。
除东岳观外,泰山还有很多道教宫观。明查志隆《岱史》卷九《灵宇记》、清聂钦《泰山道里记》等,曾胪列泰山宫观二十余所,清乾隆《泰安县志》卷三,又对它们的位置作了简要记述:"泰山在府城北五里,亦曰岱宗,一曰东岳。
……其前一坊曰岱宗,凡登岱者自此始。坊之东为酆都庙,西为升元观,又西为青帝观。坊之北为三皇庙,其北为玉皇阁,又北为金龙四大王庙。庙之东为后土殿,又东为老君堂,又东为瑶池,其旁有古洞,又东为眼光殿。庙之北为关帝庙。……
涧北为三阳庵。红门北为万仙楼,其北一山曰龙泉,旁有斗母观。……迤东为凤凰山,其阳有白云洞,洞之北为今上驻跸行宫。又迤东为碧霞元君庙。其旁有玉女池,一名圣水池。
又迤东折而上为东岳庙。……"AD正如《岱史》所谓:"佛老之宫,群灵之府,倚岩缘谷,比比而是。"AE以上宫观,除东岳庙建造最早外,大都建于唐宋,少数建于元明。据《岱史》《泰山小史》等载,建于唐宋者,有:
青帝观、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升元观、天书观(即乾元观)、斗母宫(古称龙泉观)、碧霞元君祠、玉帝观、会真宫等,建于元明者,有:长春观、三阳观、酆都庙、万仙楼、灵应宫等。
历代住山道士缺少记载,唯元代之全真道士訾守慎、张志纯略有记述。女道士訾守慎,李志源(马钰之徒)之弟子。
癸未(1223)秋,闻邱处机西觐回,迎而师礼之,遂置观住于燕。丙申(1236)受命去泰山,与赵守渊等营建长春观,历二十余年,至丁巳(1257)落成。"张志纯,号天倪子,泰安埠上保人。六岁能诵五经,十二岁入玄门,居会真宫数载,道行起群辈。初名志伟,元主改今名,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重建岱岳、升玄二观及上岳庙。"AF徐世隆《岳阳重修乾元观记》载其重修升玄观事,该碑立石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建时间当在此年前。AG张志纯又曾重修嵩里山神祠,亦有徐世隆所作《重修东岳嵩里山神祠记》载其事,该碑立石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年亦在至元间。
至明清,除东岳庙、碧霞元君祠屡经修葺外,其余宫观多年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