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ADAEAILC《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1页,53页,326页,245~246页,476页,197页,25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⑥AJ《道藏》第23册647页,6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⑨ABACAGAKLDLELFLG《备急千金要方》6页,476页,157页,481页,478页,6页,1页,1页,1页,23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AF《千金翼方》14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技术,以求实现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最高目标。

    长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庄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阐述。《南华真经》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①《南华真经》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还有奉献不死之yào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yào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寻找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yào的记载。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是位尊处优的,他们追求长生都是企望永远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道家术士则多位卑处陋,结茅为居,靠山产和布施为生,他们追求长生是为了实践对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来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②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道教在东汉形成后,就逐渐把神仙方士们的一系列追求长生的方术都吸收为实践"长生久视"之道的道术,并且作了种种探索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许多道教养生大师承前启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养生著作。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陵的《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魏华存传《黄庭经》,陶弘景的《养xìng延命录》等等。道教的养生思想逐渐系统化,提出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修"等一系列的命题,为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第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有名医道士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崔希范的《入yào镜》等。道教的养生术在理论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养生方法。

    第三,宋元时期。除了外丹术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内丹术成为各种养生方法中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养生大师,吸收融会吐纳、导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许多内丹名著。如《修真十书》和张伯端的《悟真篇》,陈虚白的《规中指南》,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法语》,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李道纯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现代。道教逐渐衰落,内丹家派系虽多但发展迟缓。而道教养生术却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得到利用。在流传过程中,又同佛教禅、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现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