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AG道教医yào学家与一般医家不同还在于他们博医通yào。这既避免了"医不识yào"、"yào不通医"的弊病,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本草学的发展。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有关于yào物和方剂的记载。可见当时已广泛应用植物、动物两类yào物,且十分重视单味yào或配伍使用的疗效高低。配伍后和合而立愈者,"名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为三日方"。AH东晋葛洪除在《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当时一些特效yào的应用外,特别强调要重视若干同名异物的yào草,以免误用或中dú。认为"唯精博者能分别之,不可不详也"。AI齐梁道士陶弘景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更为突出。他将汉魏以来名医在《神农本草经》中的增益部分,整理为《名医别录》,这是继《神农本草经》后又一部本草学重要文献。更为重要的是,他针对《神农本草经》"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无辨"AJ的情况,以《神农本草经》三品的三百六十五种yào物为主,加上《名医别录》副品三百六十五种,辑成《本草集注》七卷。
当《本草经》失传后,《集注》就成为保存古代《本草经》的重要传世文献,而为明、清学者重辑《神农本草经》创造了条件。
唐代孙思邈的本草学造诣更深。他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方yào本草,不可不学。"AK他以"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yào"自勉,一生坚持自种、自采、自己pào制的原则,从而获得十分可贵的实践经验:yào物采集过早,则yào势未成,采集过晚则yàoxìng已过,故十分重视适时采yào。《千金翼方》为首三卷,专论本草,涉及九百多种yào物的入yào部分、采集时节、同物异名以及yīn干、曝干诸方面。他还从考察yàoxìng出发,根据《神农本草经》中yào物的七情和合原则,总结了近二百种常用yào物的相使相畏、相须相恶、相反相杀的yàoxìng关系,供后世处方参考。他的用yào范围,比《神农本草经》多一百四十余种,与唐代颁布的国家yào典《唐本草》正经(二十卷)相比,还多二十多种。故为后世尊为"yào王"。
此外,历代道教医yào家还注意金石yào的应用。无论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还是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都有不少的记载。
重视医德是道教医学的优良传统。《太平经》曾强调治病用yào为"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必须"慎之慎之"。LB葛洪身体力行,认为"人能救之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生之功也"。LC他精心选用民间验方、秘方和偏方,以求"必可以救人于死者"。在他所处的时代,巫风盛行。他一再批判那些妄说祸祟、专以祭祷问卜为业的巫、祝小人,讥刺一些不修疗病之术的平庸道士。陶弘景也广泛收集民间良方,并将其分为"累世传良"、"博闻有验"和"自用得力"三大类,分别陈述其来历、用法和疗效。这既体现了他在医疗活动中的高度责任心,也是他的崇高医德的表现。
孙思邈是重视医德的一代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一开始就以"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为题,系统论述了医家必须具有的医德规范。告诫为医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道医道已了"。LD他强调医家必须"志在救济",对病人要有高度责任心:"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yù无求,光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E对前来求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LF临床诊断时,强调精神专一,周密思考,不得轻率从事。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