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呼之yù出的"仙态"。当代画家张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教人物画,刻石于山,至今犹存。
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渐渐盛行,在艺术上也有所展现,文人道画与民间画工广泛从事于壁画、版画、年画,以及用于道教醮斋活动中的水陆画,明代永宁寺保存的水陆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道教醮斋仪式中则广泛使用民间木雕、刺绣,以及纸扎工艺的艺术品,作为法器或陈设。
各道观、民居、园林中也普遍采用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麒麟、万年青等吉祥辟邪的装饰图案。木版印刷的门神、灶君、关帝、财神、寿星等神像,在民间流传尤盛。
中国道教美术随着道教的盛衰,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注:
①《汉书》第6册,1666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②⑥《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271页,第8册5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艺文类聚》1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④《大正藏》第52册535页,1934年
⑤《道藏》第24册66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建筑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xìng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起源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的习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享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所谓"右社稷、左宗庙"的祭享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备。
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①楼观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正是道教建筑又一来源的反映。《史记封禅书》也有大量记载,如"《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登地。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②;"周公既相成王,郊祭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③至汉武帝时"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④公孙卿还对武帝说"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⑤由此可见,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以前就有了。《说文》:
"宫,室也。"⑥"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⑦宫室原指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