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宫和殿才成了帝王居处的专名。《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室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⑧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神)授"的至高无上xìng,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为"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凡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据《尔雅释宫》称:"观谓之阙。"郭璞注:

    "宫门双阙",邢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⑨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

    《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AB至此,"观"似已成为道教庙宇的专称了。

    演变和发展东汉末年,道教初创,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汉张道陵在巴蜀汉中创五斗米道时,设二十四治所,建筑规模也是不大而简陋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贲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

    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yīn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AC所谓堂、室、间、架等都是指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不管是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结构,四柱落地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一间;从承托中央脊檩的梁柱,到承托前后两檩的梁柱,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三架梁。早期道教的生活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房舍,都是此类传统建筑。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称静室,或单言靖,是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之用的,取其安静之义。与静室相类似的是江淮一带道士的精舍。《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AD此精舍当与儒家的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以及佛教云房等同类。如《晋书孝武帝纪》称:"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AE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李宽的道室称庐,许逊则称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以适应儒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

    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南朝宋建崇虚观;齐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等。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