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道教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段。与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不同,道教赋体散文由于同诗歌有密切的关系,在遣词造句上较注意对称,富有节奏感。像萧廷芝的《金液还丹赋》一开始便说"求道至近,学仙岂难?采玉壶之大yào,炼金液之还丹。探赤水之玄珠,龟蛇吐咽;运西方之至宝,龙虎盘旋。粤自紫府开而海峤云生,黄河翻而泥丸浪滚……"⑥这种句式颇具南北朝时骈文的风格。其象征旨趣,也耐人寻味。
注:
①《鲁迅全集》第9卷3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庄子集释》第3册561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③《太平经合校》2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④《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⑤⑥《道藏》第4册772页,6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诗词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象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词。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道教的大量经籍中,有不少是采用诗词形式撰写的。有些经籍虽然并非全书或全文均采用诗词体裁,但往往也掺合某些诗词篇章或片断。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文人也关注道教活动、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形式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从而使道教诗词逐步丰富,成为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具体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道教诗的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该书卷三十八载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师策文》,除了开头"师曰"二字外,全用七字一句,其中有云:"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绐。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①虽然这是一种修身养xìng的口诀,但作者已注意用韵,似为七言诗的雏形。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四言者如:"zhēn rén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②五言者如:"岁月将yù讫,毁xìng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③其为骚体赋者如:"白虎倡导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④《参同契》的文体虽然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正统道藏》中有《太清金液神丹经》一部,该书卷上载有一篇五百零四字的歌谣,其中有云:"六一合和相须成,黄金鲜光入华池。名曰金液生羽衣,千变万化无不宜。"⑤该书在抄录了这首歌谣之后称此为《太清金液神丹经文》,本上古书,不可解,yīn长生"作汉字,显出之"。由此推测,魏晋以前或许已有初始形态的炼丹歌谣。魏晋以来,出于炼丹实践的需要,道人们又加以整饬,遂有七言炼丹诗的秘行。从内容上看,这首七言炼丹诗主要在于暗示外丹炼法,描述外丹形象和炼丹人所处的境界。同时,魏晋间还流传着两部以描述修炼内丹的作品,这就是《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二经均以七言诗的形式写成,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xìng。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中还注意创作咒语诗。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道教产生之际,咒语成为道士们召神驱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