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职能尽管后代有诸多变化,但是"天官赐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天上有日、月和星辰,在先秦,中国传统宗教中就有日神、月神和星辰神,并且先后有祭日、祭月和祭祀星辰的仪礼。《书舜典》称:"肆类于上帝,于六宗。"CK六宗中的"天宗"就是指日、月、星。是一种祭法。因此中国传统宗教有奉祀日、月、星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末。道教吸收日、月和星辰之神作为自己的神仙谱系的组成部分,只是认为日、月和星辰也是道所化生的。《太上老君开天经》称:
"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yù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玄门宝海经》也称"阳精为日,yīn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CL因此,日、月和星辰也是清阳之气和浊yīn之气运行的结果。在古代宗教中,日神称为东君、东皇太一,月神称为嫦娥,星辰神的名称甚多。据《史记天官书》载称,天极星称太一,旁三星称三公,斗魁戴匡六星称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等等。而道教在将这些天体神灵纳入其神谱时,又给以一些新的神名。《太上玉晨郁仪结奔日月图》称日有五帝,月有五夫人,即:青帝讳圆常元,赤帝讳丹灵峙,白帝讳浩郁将,黑帝讳澄,黄帝讳寿逸阜;青帝夫人讳朱隐娥,赤帝夫人讳翳逸廖,白帝夫人讳灵素兰,黑帝夫人讳结连翘,黄帝夫人讳青营襟,等等。CM一些与天有关的气象之神,如风神、雨神、雷神,闪电神等等,道教也赋以新的神名。总之,道教的"三十六天"是神仙所居之地。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桓zhēn rén升仙记》就称那里"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ND曲折地反映了道教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想。
地道地在上古已受到人们的奉祀。《礼记郊特牲》称: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认为人要依赖地才能生存,所以要"亲地"、"美报"。而其祭法也只是"瘗埋于地",NE就是将牺牲铺洒在地或者埋注于地。大约到了周代土地之神同方位相联系,并且区分了等级。战国时又出现了"后土"。地神除了有五谷丰登的职能,还增加了一些和人间事务联系起来的内容。道教继承了土地崇拜的习俗,并以"道"贯穿于地和与地有关的山川等中,形成了其教义的"地道"部分,包括:地的形成,地的方向和有关地貌的神灵,等等。
汉代的道家著作已经提出,地是由yīn浊之气凝滞而成的。
道教的创世说也继承了道家的说法,称地的形成是浊yīn之气的沉降。五斗米道奉祀的"三官"中,就有地官和水官。大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称: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yīn大官。"NF地官之职是主yīn、主管人和万物之死,为死者赦罪。水官之职主中和,为人消灾。地、水两官的功能尽管后来有许多变化,但是,"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信仰,一直延续下来。随着对天的构成种种说法的出现,道教也按天的方向配置,称地上有三十六土皇。《无上秘要》引用《洞真外国放品经》称地有九垒,每垒有四色、正音、行音、游音和梵音等土皇,九垒土皇各有名讳,分别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以及三月一日、六月二日、九月三日、十二月四日等日期分别上天奏告"地仙得道上学之人"的名字,沟通天地神灵之间的联系。NG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将传统山川崇拜的神,纳入自己的神谱,并称各司其职,分担了"地官"主死的部分功能。唐末五代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