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思想与祭天的传统宗教相对抗。因此,在某些外国学者眼里,这一天道观本身就包含着对正统的反叛意义。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来解释与天有关的内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构成和居于天中的神,等等。

    《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二",有的注家认为是天地,有的认为是yīn阳。对于"一",有的认为是气,有的则认为一就是一。《太平经》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意思是道生天地和万物通过元气的运行。又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明确地将"一"解释为气;并将气一分为三,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yīn、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⑧。从东汉至唐代,道教一些有关创世的经典,对于"气"的名称和数量多有不同的叙述,但是由气生天、地、人的思想却并无变化。

    《太始经》称"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

    《太上老君开天经》也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⑨。

    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影响,道教大量吸收《周易》的词语,才有人将"一"解释为"太极",称道为无极,将"道生一"同"无极而太极"比附起来。道教的这种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的思想正是直接继承汉代的道家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CD不过,道教在发挥这一思想中又加进了神的创造力,《太始经》称,生成三气后,"三合成德,共成玄老"。《太上老君开天经》称,天地形成之前,"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等等。CE尽管上古三代的宗教以天帝以最高神,十分重视祭天仪式,但是对于天的构成却并无分析。屈原《九歌大司命》有"登九天兮抚彗星"句,《天问》中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句CF,但是九重天的构造,天帝居于哪重天,却并无说明。

    《吕氏春秋有始》篇称天有九野,即: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昊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九天的分布是按方向平面地展开的,显示了华夏民族十分重视方向的农业社会的特点。早期道教的文献中也无关于天的构成的分析。直到南北朝时陶弘景编纂的《真诰》才有"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必非三十六天之限"等关于三十六天的说法。CG同为北周时编定的《无上秘要》称天有三界,即yù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另有"四梵天",合计三十二天。CH《无上秘要》所引出自《度人经》,《度人经》中的三十二天仍按方向横向配置,每方八天,同佛教的三界垂直配置不同。大约到唐代初年,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垂直配置的天界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自下而上,按yù界、色界和无色界顺序罗列二十八天,上为四梵天(四种民天),再上三天为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处称为大罗天。这一对于天的构成的分析,反映了人们对于天的无限深远已有一定认识。道教在构成天的每一天界内都认为有天神居住,认为修道之士可随道行高深而登天。唐代道士潘师正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CI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教三十二天,各天均有天神。如:东方八天之一的太黄皇曾天,帝名郁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名理禁上真,等等。但在东汉五斗米道奉祀的仅是一个混而统之的"天官"。天官与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民间俗称三官大帝。南朝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称"三官所执,生、死、苦"。CJ意思是天官管理人和万物之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