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甚多,讲论之地多离李荣住地不远,对其必有一定影响。因此,他常借助佛教哲学解释《道德经》,提高了道教哲学思想的思辨xìng。
李荣曾注《西升经》,主要著作有《老子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存录"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宋史艺文志》有"李荣《道德经注》二卷"。宋人尤袤《遂初堂书目》也存"李荣注老子"。宋高似孙《子略》卷二"老子注"中录"《任真子集注》,李荣,道士"。今《正统道藏》残存李荣《老子注》。敦煌曾出李荣《老子注》唐高宗时写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近人蒙文通于本世纪40年代末据《道藏》残本、北京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辑成李荣《老子注》四卷,据称基本恢复了李荣注的原貌。1947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刊行。以后严灵峰也有辑校本,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三函。
注:
①参见《古学甄微》第347页,巴蜀书社,1987年
②参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入内论义》《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
③⑦均见《全唐诗》第3册838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④《卢照邻集》卷一:《赠李荣道士》第10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⑤《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详述名理事》
⑥《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今上在东都,有洛邑僧静泰,敕对道士李荣叙道事》
⑧《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
王玄览
王玄览(626~697)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俗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王太霄《玄珠录序》云:王玄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三十多岁时,好为人卜筮吉凶,看相算命。曾"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yào节度,咸心谋手试。"一度会同二三乡友造访茅山。但半路又觉同行者皆非仙才,而回归乡里。乃"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
于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亦教人九宫六甲、yīn阳术数。"
四十七岁时,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礼爱。五十岁左右度为至真观道士。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曾为他事所累系狱一年,于狱中作《混成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今四川成都)高道及诸弟子"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君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所作之《遁甲四合图》《zhēn rén菩萨观门》《老经口诀》《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等,皆已亡佚,唯弟子所辑其论录《玄珠录》二卷,收于《正统道藏》,为研究王玄览思想的重要资料。
王玄览的思想渊源于道家,而兼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他在《玄珠录》中,仿照佛学中"佛"与"众生"非一非二的命题,认为"道"先于"众生"而存在,"众生未死,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犹是于古道。"并认为:"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众生虽死,道仍长存。他又把"道"分为"可道"和"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则永恒不死,故"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此乃因袭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之说而来。认为yù得"道",不应外求,当为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中具有的"道xìng"。道生万物,即是心生万物。
"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他以事物之动静为例,"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见其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