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jiāo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④
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
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9册824页,第22册19页,第9册839页,第6册3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天下》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zhēn rén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高诱注云:"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有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①于是关尹遂成为关令尹喜,道德五千言之《老子》遂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之书。传为刘向所著之《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zhēn rén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明'为'胡'字之误--引者注),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此传除将尹喜之官阶由函谷关令升为周大夫外,又增加了他善内学、隐德修行的行谊,特别是增加他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的内容。其后道士们据此加以增饰、渲染,敷衍成系统的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其中除西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外,东晋、南北朝时,又有《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等许多有关老子和尹喜的传记,加以渲染。在这些经、传中,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成为老子化胡故事中最显赫的人物。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楼观道就选择这个显赫人物作为自己的创派祖师。《楼观本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