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增愈多,以致传说各异,现皆难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难以查考了。《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继此李弘起义之后,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据《晋书》有关人物传记记载即有:后赵建武八年(342),山东贝丘人李弘自言姓名应谶,举行起义;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破之;东晋太和五年(370),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李弘自称圣王;后秦弘始十六年(414),"妖贼"李弘反于陕西贰原,贰原氏仇常起兵应弘。此外,《魏书》《宋书》《南史》还记有多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李弘起义。正如北魏道士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称刘举者甚众,称李弘者亦复不少。"为什么在连绵二百余年间,会在全国广大地区内发生如此之多的李弘起义?
李弘之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原来是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变化无极经》:"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他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是民间惯用的拆字法,"木子"合为"李","弓口"合为"弘",谓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
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由上可见,前面那个"养徒山"、图谋"不轨"的李弘,很可能就是依据道书所作的托名。这个行动,表明他已放弃了他师父李脱所用的"李八百"那个老旗号,而改用了"太上老君"这个更具号召力的新旗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被山李弘结束了它的历史,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而是真君木子弓口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上清派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zhēn rén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341~370)。《真诰叙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