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yīn阳五行、符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yīn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
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yù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又称:"yù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致书曹cāo:"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yù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③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