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并各为其主出谋划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晋初期,先后一度把持朝政的杨骏和贾后,都曾利用道术士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赵王lún之与孙秀。赵王lún是西晋初年八王之乱的中心人物,其谋士孙秀即为五斗米道的信徒。他甚得赵王lún的宠信,"事无巨细,必咨而后行。lún之诏令,秀辄改革,有所与夺,自书青纸为诏"。⑤
据《真诰》卷十六《阐幽微》载称:
"晋宣帝为西明公宾友",乃道教中之神仙。当赵王lún篡夺帝位时,"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语,命lún早入西宫。又言宣帝于北芒为赵王助佐,于是别立宣帝庙于北芒山,谓逆谋可成"。及成都王颖、河间王、齐武闵王起兵声讨赵王lún时,孙秀又"使杨珍昼夜诣宣帝庙祈请,辄言宣帝谢陛下(指赵王lún--引者注),某日当破贼。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福佑。秀家日为yín祀,作厌胜之文,使巫祝选择战日。又令近亲于嵩山着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述lún祚长久以惑众"。⑥一切行动都完全乞灵于神仙道士。结果,孙秀和赵王lún仍以失败被杀告终。参加八王之乱的道徒方士除孙秀外,还有步熊和黄道士。熊好卜筮数术,门徒甚众,为成都王颖的椽属。"永兴(304~305)初,左卫将军陈胗、殿中中郎逯苞、成辅及长沙故将上官已等,奉大驾(指晋惠帝--
引者注)讨颖,驰檄四方,赴者云集。军次安阳,众十余万,邺中震惧。颖yù走,其掾步熊有道术,曰:'勿动!南军必败。'……颖从之,乃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众五万,次于dàngyīn。……
超众奄至,王师败绩"。⑦说明步熊在成都王颖的军事决策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都王颖在dàngyīn获胜之后,遂挟持惠帝于邺城,独揽朝政。时安北将军王浚率胡、晋兵骑二万攻邺,卢志等"劝颖奉天子还洛阳。……而程太妃(颖母)恋邺不yù去,颖未能决。……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⑧再次说明在成都王颖军事行动的紧要关头,道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徒方士参与上层政治活动,不仅汉族为然,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时亦有之。前秦苻坚和后秦姚苌,均曾礼遇道士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晋书》卷九十五、《云笈七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每有征讨之事,皆有所咨询。
晋代道士上层化的另一表现,是道教传播于世胄高门,使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成为它的信徒,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天师道世家。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曾对此作过考证。如钱塘杜氏,琅邪孙氏、王氏、徐氏,吴兴沈氏,高平郗氏,陈郡殷氏,东海鲍氏,范阳卢氏,会稽孔氏,丹阳葛氏、陶氏等。这些高级士族大量涌进道教以后,必然将其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引起道教内部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变化。于是,道书的造制日益增多,新的道派也相继出现。丹阳葛洪在这个转变关头,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为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强调要想长生成仙,不能只靠内修外养等方术,还须积善立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⑨为使封建秩序神圣不可侵犯,他还假借鬼神的威力,来对人们实行严格的监督。他说:"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