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住房难”恳谈会史无前例的如期举行,主题就是摸清医院员工住房难的全面情况,院长特别点名c让每一位住房困难户代表人人发言c记录在案。参加人员有分管总务后勤的副院长c医院分房小组的正副组长c各科室的工会主席(那时候对医院的工会一把手都是叫主席的,可能是怕和医务科室的主任称呼重叠,叫工会主席顺口,让医务科室改口叫外科主席c内科主席,没人试过)c精心挑选的各级住房困难户代表(有市级困难户归夏克强副市长分管的市长解困指标解决的c有局级困难户归卫生局长解困指标解决的c有院级困难户归院长解困指标解决的),加上会议会务人员,在“小白楼”的大会议室里里满满当当坐了30多人。
看到自己的院长这么重视员工的住房难问题,让很多难得到“小白楼”来开会的人心生感激之情。望着窗外的几株经历寒冬后刚刚萌芽的白玉兰,与会者的心情似乎暂时轻松了一点点。真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吗?
在第一次的恳谈会上基本摸清情况——按照市级c局级和院级解困指标来偿还历史欠债c解决长白山医院员工住房难(提拔新人c引进人才等重大用房刚性需求和新困难户自然生成因素并未计算在内),需要十年时间。院长面对的好像是一个算术问题——这三级的解困指标统统加起来,每年充其量可以解决三十人的住房困难,而各方面汇总统计到1992年底的全院住房困难户是338人,扣除夫妻两人同在医院工作的因素后为300人。作者用成语写小说每一回的题目用惯了,这里就用一句“僧多粥少”,在第一次恳谈会的会议记录影印件上留个成语足迹感叹一句。
当年一院之长在第一次恳谈会后的感叹是:难道在我的任期内就不能解决历史欠债的住房难问题吗?当然这一句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在任何会议上宣玉壶都不会这么公开议论此事。不说空话,严谨务实是医生出身的一院之长的行事作风。为了下一次“方法对”主题的恳谈会,院长约谈了三位院办确定的主旨发言人,每人留出面谈的时间是十五分钟。
这轮谈话虽然总共用去一院之长宣玉壶四十五分钟,和一场足球比赛的上半时c下半时一样多,但是谈话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往小里说,是为开好第二次恳谈会做好了认真有效的准备;往大里说,是为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做出了新的定位和导航,也为《地产三部曲》的最终写成“非自己做不可”的导演了一出生活中的连续剧。
院长谈话的对象分别是医院分房组组长c医院工会主席c医院新提拔的基建科科长。院长要求分房组长在上海的医务系统了解解决住房难的最新办法和动态;要求工会主席在全市医务系统以外的条块里(例如轻工系统c化工系统c纺织系统c机电系统)熟悉解决住房难的最新办法和动态;要求基建科长掌握这两位的综合情况后初步拟定长白山医院解决住房难历史欠债的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恳谈会上和盘托出,提供给会议讨论。
看到这里,读者可以领教一院之长医院管家的高水平了吧。对,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授权。就像现在常说的,董事长既要懂事c更要懂人,把话语权c决策权c经营权授给谁?一定要懂人哦
分房组组长在医院里是由每届全院工会全体大会选举出来的,人缘特好,工作一流,办事麻利,很快在上海医务系统全面了解了第一手情况。
工会主席利用广泛的人脉定向在不少系统中联系和走访,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长白山医院院长的规定动作,熟悉了法律和红头文件没有禁止c上海其他系统已经积极探索尝试的动态。
基建科长新官上任,年轻有为,思路开阔,在通盘掌握以上两位最新了解c熟悉的资料以后,开始构思院长布置的作业——初步拟定长白山医院解决住房难历史欠债的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