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次年归国即参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的庆祝演出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c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
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c张君秋c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c《赵氏孤儿》c《青霞丹雪》c《官渡之战》c《海瑞罢官》c《状元媒》
1961年赵燕侠领衔之燕鸣京剧团并入他与赵燕侠合演《坐楼杀惜》
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个月
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
次年排出《南方來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
“”初马连良因演出《海瑞罢官》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4c艺德双馨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他的演唱流利c舒畅c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借东风》c《甘露寺》c《十道本》c《春秋笔》c《四进士》以及其它马派剧目的唱段几乎被到处传唱可见马派唱腔动人的艺术魅力马连良15岁变声后侧重学习念工戏《审潘洪》c《十道本》c《胭脂褶》c《盗宗卷》等为其念白打下深厚功底此后马派代表性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或念重于唱20岁时初演的《三字经》自始至终全为念白韵味悠然念白如唱在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念白有时老辣有时苍劲有时是幽默风趣的声调有时是忠告谏劝的语气用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他善于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悦耳动听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马连良早年除受叶c蔡c萧诸业师传授外表演上还潜习做工老生贾洪林在继承c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马派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手c眼c身c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丰彩
马氏早年即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即《雍凉关》接《骂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c《范仲禹》二戏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后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雪拥蓝关》c《安居平五路》c《天启传》(原名《南天门》)c《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c全部《白蟒台》c全部《一捧雪》c《胭脂宝褶》c《串龙珠》c《春秋笔》c《十老安刘》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同时也有不少经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磬河战》c《秦琼发配》c《渭水河》c《火牛阵》c《大红袍》c《应天球》c《许田射鹿》c《要离刺庆忌》c《摘缨会》c《渑池会》c《楚宫恨》c《朱砂井》c《清风亭》c《龙凤呈祥》c《打渔杀家》c《八大锤》c《群英会c借东风》c《四进士》c《九更天》c《打严嵩》等其中多数久经锤炼成为马派代表性剧目马连良在其拿手剧目中擅于分饰前后二个或三个角色人物性格绝不雷同20世纪50年代后马连良演出的新编c改编的历史故事剧有:《将相和》c《三顾茅庐》c《赤壁之战》c《赵氏孤儿》c《青霞丹雪》c《秦香莲》c《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