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翻开一本书,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打发时间的工具,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翻开一本书,翻开的其实就是一个世界。现在的吴零虽然还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但却也已经完全的可以陷入进去,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叔本华的思想。

    作为一个大哲学家,叔本华的很多思想对于人类,对于整个世界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不光是一个哲学家,他们甚至是整个人类的领导者,带领着整个人类去对另外的一个方面进行探讨。

    这样的人,不管对方是不是真正的权贵,也不管对方是如何选择结束,但他们绝对都是伟大的。叔本华,自然也就是这样额一位。

    但,有一点相当有趣,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哲学家,很多都曾经受到过佛家的影响,叔本华其实也是如此。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c《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yu求,解决之道是禁yu。

    人生根本上是痛苦的,这是由生命意志的ziy一uxg决定的。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直接受到了印度经典《奥义书》的影响,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质看做是灵魂,称“那就是你”,只是叔本华用“意志”一词来替换,表示一种盲目的c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而人生根本上就是这种冲动造成的痛苦或不满足。所谓幸福只是痛苦一时的减少或这痛苦状态的暂时被遮蔽。“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是积极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

    同时,佛教认为贯穿于人生生c老c病c死的过程,只是一个“苦”字。《中阿含经》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苦”:生c老c病c死c怨憎会c爱别离c所求不得c五y盛。佛教这种人生“苦海”的看法与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理解是一致的。叔本华认为,“人生在整个根xg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这样,他们都认定人生本身是痛苦,人生过程也是痛苦的。

    佛教讲“苦c集c灭c道”四谛,而其中的集(缘)谛是苦的一个原因。集谛在佛教中是“渴”,是贪取cyu求。这yu求的核心,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因此,“集”是没有意愿的个人xgc自明xg,对人生世界的根本状态缺少理解,是由摩耶之幕造成的,即掩饰本体真相的帘幕遮住了世界的幻想。

    在“摩耶之幕”的幻化中,只看到特殊的c分立的c极不相同的表象。这个认识与叔本华的意志是人生痛苦原因的说法极其相似。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yu求,而痛苦的原因是无止境的yu求。人们只能看到生命意志体现在世界上的表象,于是“紧紧抓住生活中那些狂欢和享受不放,却不知道他正是由于意愿的这一活动在抓住着,紧紧拥抱着在生活上他见而生畏的一切痛苦和折磨。”而看不到这一切都出自“唯一的一个生命意愿”。

    既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c无聊,引起痛苦的根源是yu求,归宿是死亡,那么个体认清自我与世界的本质,认识生命意志内在的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认识到利己主义和自我yu求都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于是在个体的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意志的厌恶,需要通过以禁yuc苦行等行动来不断否定生命意志。佛教提出了“戒”c“定”c“慧”的“三学”修行准则作为解决的方式,通过“三学”清除人间的贪yu,这实质上就是禁yu的方式。而叔本华认为禁yu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因为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

    的满足,生命的繁衍,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放弃等于拒绝这种痛苦的传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