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嘴边的碗放下了,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个中滋味,像打翻的五味瓶一样,说不清,就是想哭。

    没多一会儿,调度派人来找机组去调度室,一进去,明显感觉气氛肃穆,每个人脸色都是yīn沉沉的,值班员小张过来,悄声在耳边道,74号最后一份电报说在航线上遇到强气流,他们不知具体方位,我们估计偏航为二十五度左右,可能是被风吹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随后再无消息。这时,调度员过来,把飞行单放到我们面前,此时他的口吻都是商量来着:"看看,能不能把99号再飞回去…""能!"三个人同时开口。

    问老人,同伴刚刚摔了,再次坐进机舱,什么感觉?老人说,去机坪的路上可能还在想着什么冰峰雪山、强气流,可只要一坐进机舱里,就没什么感觉了,前面的事情已经忘掉了。死,想都没想,当时脑子里都是飞行中要做的事情,也容不得你去想。

    当时的念头就是,反正,只要摔不掉,就飞。

    还有一次,也是1944年,也是从汀江飞昆明。老人说,那天是白天,起飞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到了"驼峰"上空,就是望不到边际的浓云,飞机被迫钻进去,做仪表飞行,机长紧紧盯住罗盘,高度只有4000米,不敢使飞机航向出现任何偏离,只要稍偏一点就非撞山不行,万幸,没出现强气流,但还是麻烦-高度保不住。

    ------------

    壮志凌云(2)

    ------------

    老是往下掉。

    高度掉到3500米,无论机长怎样推油门,飞机上升一点儿后,保持不了几分钟,"哗"地一下就掉下来,反复多少次都是如此,是结冰导致了飞机升力的改变。启动除冰设施,也不行。这和平地不一样,本身下面就海拔高,稍微疏忽一点儿就"接地"。

    眼看着高度持续下降,机长也急了,最后实在没辙了,大声喝令我和副驾驶,到货舱,打开舱门-往下扔货物,减轻重量。

    两人绑好降落伞,打开舱门…问老人,为什么要戴降落伞,老人说,如果抛掉货物都不行的话,只有跳出去…空中,C-47舱门洞开,云、雾、强气流夹杂着也分不清是雨还是雪一齐带着咆哮声涌入舱内,在气流冲击下,郭汉业和副驾驶脸上的肌ròu都变了形,两人费力地开始解开扎捆的汽油桶…此时,电铃声和红色信号灯亮了,抬头看去,机长正转过头,大声喊叫:Hold(停),并示意他们关上舱门,停止抛物。从机长前方风挡玻璃往外看,一片湛蓝的天空撞入眼帘-飞机冲出浓云!

    三人长出口气。

    还有一次,1944年6月,也是从汀江飞昆明,老人说,好像是所载货物中有抢修中的"史迪威公路"的筑路器械,于是飞机临时在云南驿落地,等卸下一些货物后,再起飞。

    起飞时一切正常,三十分钟后,左发动机突然起火。

    老人说,都过了"驼峰"了,快到昆明了,谁都没想到这架C-47会来这么一手。

    在驾驶舱里看得真切,左边发动机火苗加浓烟。机长歇尔(Shilling)赶紧启用灭火装置,之后,当机立断,切断左边油路,关闭起火发动机,让C-47只靠一个发动机飞行。

    C-47两个发动机都感觉功率不足,那天又是超重,飞机单发飞行后,机身倾斜厉害,感觉随时都要斜着往山上撞似的,于是机长让郭汉业和副驾驶去货舱,把货物重新摆放,想利用货物中重量,"压正"机身。可都是捆装扎结得相当结实的汽油桶,又重又不好搬运,忙了一阵子,总算是重新摆放了几个,但并没有改变多少机身的倾斜。

    老人说,当时的情况比过"驼峰"都紧张,毕竟已经从地狱边上过来了,下边就是满目绿色,谁都知道人间好,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