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
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
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
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
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宜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 《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
之?’”
此一节释忠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因上章
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亦《左传》所载士贞子语,
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发明移孝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
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xìng,
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簋
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
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其语尤精约也。
评 价
《孝经》堪称一部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不仅封建文人视之为必修功课,
就是普通老百姓对它也很熟悉,这是其他儒经所做不到的。之所以如此,一
是由于统治者对它极力宣扬,二是因为注重孝行是中国传统社会lún理道德的
首要特征,三是因为该经篇幅短小,文字浅白,易于普及。
封建文人十分重视《孝经》,对它的评价也高到极点。如汉儒郑玄说: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唐人薛放说:“《孝经》者,
人lún之大本,穷理之要道,真可谓圣人至言”。明人吕维祺则认为“《孝经》
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
不明,而天下无学术矣”,他盛赞道:“大哉《孝经》乎!参两仪,长四德,
冠五lún,纲维百行,总会六经。”这些评价虽显过分,但也充分说明《孝经》
受到的重视。
《孝经》虽不象封建文人所吹捧的那样神奇,但它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确是毋庸置疑的。
《孝经》诞生于先秦之世,当时社会动dàng,民不聊生,战祸连绵,周天
子缩于一隅,而列强务兼并之业,臣弑其君,子杀其父。这种现实,令人痛
心。而《孝经》倡导孝道,宣扬以孝治天下,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
是救世的一种方法。《孝经》所推崇的先王之世、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
子之行,无一不是针对当世之人而言的。因此,《孝经》的写作与孔子作《春
秋》以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儒者善良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时
具有积极的意义。
《孝经》所言之孝是从事亲开始的。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