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
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
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
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大 意
本章讲述孝子必须具备的品德。孝子供养父母要恭敬、和乐,父母有病
则关怀忧愁,父母亡逝要哀痛,祭祀要严肃诚教。此外,孝子在社会生活中
还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否则祸患临头。这样对父母供养
得再好,也是不孝。“在丑不争”中的“丑”是“同类”或“众人”的意思,
全句可理解为“和顺从众”。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大 意
本章言不孝之罪。墨、宫、劓、、大辟五刑有三千条款,罪莫大于不
孝。因为否定孝道与要胁君上,否定圣人都是大乱之道,所以罪大恶极。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己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
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大 意
本章对孝与治国的关系做进一步的阐述。要道,即 《开宗明义章》中的
“先王有至德要道”的“要道”,因为在此深入探讨,故称之为《广要道》。
下面《广至德章》的题意与此相仿。在这章里,首先谈到治国安民之术,孝
只居其一,此外还有悌、乐、礼。随后,文中指出礼就是敬,敬在治国中十
分重要。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
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
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
其大者乎?”
大 意
此章直承前章之文,对“至德”君子的敬的行为做进一步说明。文中说:
君子以孝道教人,并不是挨门挨户和每日不断地直接向人宣讲,而是尊敬普
天之下的为父者,以此教导人们行孝。同样,君子还以敬天下为人兄者教人
尊敬兄长,以敬人君的行为教人为臣之道。以身作则才是至德的表现,才能
使人民心悦诚服。
文中之诗,引自《诗经大雅酌》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
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大 意
本章继续描述君子的优良品行,指出由于他们事亲孝,所以能够忠君;
由于能尊敬兄长,所以能顺从官长;由于治家有方,所以可以治理国政。正
因为如此,君子在家门之内奉行孝、悌、理三德,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并
且扬名后世。本章是对首章“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一句中“扬名”的展开,
故称《广扬名章》。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理解作者“家国一理”
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