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相比,增长了101倍多(按可比价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3.5%;人均存款由1978年的21.88元增加到1994年的1795元,增长82倍,年增长率为31.7%。这一年新增信贷资金的90%就是靠这么一笔庞大的城乡居民储蓄支撑。
这样一笔庞大的存款,又是怎样一种分布状况呢?据调查,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有下降趋势;而10%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有上升趋势。行内资深人士预测,这种差距正在按每年10%的速度在扩大。以此推算,截至1996年6月底的35457.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其中的一半属于那10%的高收入者!
根据本文罗列的详细资料,可以将中国的收入状况形象地比喻成一座金字塔,大家可以看到:在这座金字塔的顶端,高踞着占总人口的10%的高收入者,他们储蓄着其收入的大部分,拥有几乎占全国份额一半的私人财富。让中国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花园别墅、高级公寓、进口豪华轿车和各类精品店,都是以他们为供给对象。在积累财富的前一轮竞赛中,这些人由于社会关系、所居职位或是居住地的特殊地理条件只有少数人是由于个人才能而成为这个社会的富裕者。由于他们的成功,他们用来喂猫养狗的食物都比贫困者用来哺育后代的食物要好得多。
在这座金字塔的底座,是占总人口10%的贫困人口,这些人的绝大多数在积累着债务。他们的情况在前面已有详细的描述。居于金字塔中部的是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他们辛勤工作,只能积蓄收入中的小部分。从90年代的城市生活状况来看,这些工薪阶层的“财富”,主要是家具、家庭设施和数量不多的储蓄、国债、股票等。在沿海地区,如深圳,工薪阶层最典型的“财富”就是有一套不能进入市场买卖的“福利房”。这些家庭中的一部分(即处于金字塔腰部中线以下的那一部分),如果不辛苦撑持,就有可能掉入金字塔的底座。因为他们存款的增长速度,无论如何都无法和通胀率的增长速度相比。
民众的相对剥夺感通过我国近几年来“基尼系数”的变化,论述了我国在短短10多年之间,走完了由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这一历史过程的事实。用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贪富差距过大不满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而不是平均主义时代那种简单地对贪富分层的不满。
实事求是他说,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水平都比改革以前要高得多。这方面有统计数据为证:1978年至1994年,在收入分配方面,城乡居民拿了大头。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要看它比以往的历史纪录是否更好或更差一点,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相对差距。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3~0.4之间。
据世界银行测算,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这个指标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这说明当时我国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盛行。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基尼系数的变化如下表:基尼系数变化表 年 份城镇居民处人收入农村居民个人收入中国人民大学PPS抽样1978年0.15 1982年 0.22 1986年0.190.30 1988年 0.34 1990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