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地医书对甘露丸的记载
大约在2002年的时候,末学买到一本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这本书卷五中记载了一种名叫“野马豆”的东西,书中说这种东西“置净器中”“久则又生小豆,以此生生不息,亦一异也”,还有“其子能忽多忽少”“用干面手搓如粟米大,口念手丸,以金盆贮之,丸时得咒力,粒粒皆能自飞”。
末学那时候还不知道甘露丸,对密宗也一无所知,只是从书中觉得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后来因缘成熟,自己也得到了几枚甘露丸,又阅读了一些关于甘露丸(或者叫解脱丸c尝解脱c嘛呢丸)的介绍文字,这才发觉原来《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野马豆”就是“甘露丸”。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中原文如下:
野马豆
出,乃番僧捻草末合成如豆形,故名。王怡堂云:藏中出一种草,彼土人呼为野马草。
番僧择日采之,研为细末,置净器中,供佛前。更择日合和为药,其合药之日,率彼土男妇皆于佛前诵咒,以所和草末研为丸,男丸者为雄,妇丸者为雌。药亦分雌雄形,雄者丸上有小圆凸;雌者作长凹,色有红有黑,皆如绿豆大。丸毕,仍置净器中,必须雌雄合在一处,一二日能生出小豆如麻子屑,饲以藏红花,间日视之,红花渐少,则新生之豆渐大。久则又生小豆,以此生生不息,亦一异也(大家应该听说过很多师兄供养的甘露丸都有神奇增多的事例吧,古书中也是这样记载的)。如携带远方,无藏红花,豆亦不死,惟不能化生小豆耳。西宁人曾玉瀛言:野马豆,又呼嘛呢子。如半粒绿豆大,藏中人得此豆,每日辄诵嘛呢叭吽六字数百遍(所以又叫“嘛呢丸”),丸豆时,亦口念此六字,故名。能治胃气心痛,惟瘖痘疟疾忌服。
以其善于长化颠倒阴阳也。马少云《卫藏图识》:藏中有子母药,大裁可绿豆,以哈达洁裹之,经时小粒渐曾,有子母相生之义。传dl喇嘛默持佛咒,以糌粑搓成者,故以奇异着。按:此即野马豆也。
朱排山《柑园小识》:喇吗尝聚会以米麦数粒置瓶中,四人守之,诵嘛叭呢吽六字咒,饮食则代,无间昼夜,四十九日,有红子满瓶中,大如芥子,色似朱砂,谓之嘛呢子。佩之能避邪致祥,小儿食之稀痘。
壬子,予从戚友处觅得嘛呢子数十粒,以玻璃盆贮之,形匀圆,俨似急性子而色红。据云:初得时色不甚红,苦无藏红花,即市本地河南所产红花研屑拌之,久则色红如朱砂。平瑶海先生偶得嘛子数十粒,一时无玻璃器,乃即置纸裹中供佛前,日诵文殊六字真言数百遍,其子能忽多忽少,又能透出纸裹外,变幻不常。异之,以告客,客曰:此物性成本得西僧咒力,其造子之法,今都中喇嘛亦能为之。每四月八日,大小喇嘛辄群聚佛前,选高行持诵者数十人,铙铃法鼓,宣扬六字真言七昼夜,其丸即用干面手搓如粟米大,口念手丸,以金盆贮之,丸时得咒力,粒粒皆能自飞。或在窗棂,或在案格,堆结团聚,俟七昼夜满后,其不能飞者去之,其飞者用帚扫下,以送诸王大臣,名嘛子。可治诸疾,变幻多寡,盖自其成性巳然,无足异也。入药以合者佳。
癸丑冬,在上虞署晤平司马少君菜仲言:曾随任中甸,其地系要路,有喇吗等。彼地呼野马豆为舍利子,有草木佛三种,彼土富人死,必纳一粒口中,云入冥生光(“入冥生光”的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吧,甘露丸之殊胜可见一斑),土人有病,亦辄服之。金御乘言:慈溪有患耳聋者,其家有藏中带来嘛呢子,取服三粒,忽闻两耳中大声一震,轰然如掣去数百斤物者,嗣后耳更聪甚。其人一日忽眠食妓家,次日复聋如故,再服亦无效矣。
味微辛,性平,治百病。彼土无药,有病即服此豆。
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