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可山间还是稍稍有些寒冷,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
人声喧哗中,大清国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醒了,已经忍了很久的福临终于问了出来:“额娘,我们为什么要回关外?燕京不是很好吗?那有宽敞的宫殿,也有那些花花草草,有很多好吃的,也不是很寒冷,我们为什么要回盛京?”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伸手抓住福临的小手:“范先生不是说过吗?你是皇帝,不要随意开口,一切都有摄政王做主。”
范先生自然说的是范文程,这个范文程虽然对汉文化属于半吊子,但对大清却忠心不二,小皇帝福临其实一直在受到他的教育和影响,布木布泰这时候把他拿出来也实属无奈,她总不能说我们在逃跑,大清国已经面临分崩瓦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大清国小皇帝福临一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有身边有额娘,有叔父摄政王,有范先生在,这些事情用不到他操心,只是一个好奇罢了。
母子随口闲聊两句,早饭开始了。
其实没什么吃的,就是带来的一些干粮c干肉和烧了一些热水,这就是皇帝和皇后的待遇,自然与在燕京皇宫中远远不能相比。
许多适应了北京生活的人开始抱怨这种待遇,贵人们不适应,但建州士兵们无所谓,这种条件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能够补充一下体力就足够了。
多尔衮身边汇集的士兵很多,足足近两万的建州和蒙古骑兵,加上少量八旗汉军步卒和大量建州战兵,还有那些官员和家眷,这支队伍足足三万有余。当然,多尔衮也没有放弃那些名声显赫的前明官员,这些人将来还有用。比如范文程c宁完我c洪承畴c冯铨等人。
时不待我,早日出关会更安全,吃过饭的士兵首先开始行动,随后大批的人在乱糟糟中终于也开始动了。
这时候,负责阻击明军的济尔哈朗终于赶了上来。
古北口长城就建在燕山山脉之上,这个随山势而延绵的雄伟建筑巍峨而险峻。
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蒙古成吉思汗六至十年,成吉思汗三次围攻北京时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以丰利(张北县西)c宣德(宣化)c居庸关和古北口c擅州(密云)c顺州(顺义)为主要进攻路线。到了明代,蒙古人退回去走的仍旧是这些路线。建州人也不例外。屡次入关也是如此,而现在的逃跑当然也会走这条路线。
京都锁钥山陡路险,沿途都是小径,虽是关内,但并不好走。
接近午时,八旗战兵终于接近了古北口。
古北口关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曰:“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这就是起伏跌宕。敌楼密布的古北口,大清贵胄们认为的最后一道障碍。
长城上人影绰绰,看来明军的防守人数不算少。
狭窄的山路上到处是人,八旗战兵在汇聚。这些人是最勇敢忠心的战士,负责今天攻城的鳌拜默默地准备着。现在不需要什么鼓舞士气,生死就在此刻。谁都知道后面的明军追兵就要上来了,过不了长城大家都要死在这里,死战已经无可避免。
云梯早已备好,士兵们在沉默中在吃着也许是自己最后的一顿午饭。
古北口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c黄峪沟长城c卧虎山长城c万寿山长城c蟠龙山长城c五里坨长城c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长达八十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一百七十二座,烟墩十四座,建立了十六个关口;三个水关长城c六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