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69 人,伤员16311 人。同时还掠走了27456 名居民和74657 匹牲畜。撤离的装备包括:载重汽车21230 辆,牵引车27741 辆,1815 门火pào,坦克强击火pào74 辆,作战物资115477 吨。当然,撤退中丢掉的东西也不少。如在库班河以东就销毁了4 万吨军火。被红军缴获的武器包括坦克32 辆,火pào337 门,火箭pào540 门,迫击pào229 门。
10 月8 日—10 日,德军实施“维金”行动,将撤离库班桥头堡的240 艘舰船,组成4 个护航编队,经刻赤海峡回到塞瓦斯托波尔。第17 集团军的撤退至此大功告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联飞机对航渡船只实施了一些袭击,但效果并不如他们宣称的那么巨大。而德国人最担心的事情:苏联舰队的阻截,却几乎没有出现过。
彼得罗夫的工作,几乎就是跟在撤退德军后面收复失地。10 月3 日,第18 集团军占领塔曼市;9 日凌晨,第56 集团军肃清了半岛北部和丘什卡沙咀。至此,库班登陆场被清除。当晚22 时正,莫斯科以224 门大pào齐鸣20 响庆祝胜利,同时也宣告旷日持久,血流成海的高加索之战最终结束(本书后续卷将回顾整个高加索会战)。
作为会战尾声的新罗斯斯克—塔曼攻势,持续了正好一个月。苏方宣称重创了德第17 集团军,歼敌5.78 万。包括击毙36000 人,击伤22000 人。德第17 集团军上报9 月损失却只有5982 人。罗军在库班的总损失为9668 人(死1598 人,伤7264 人,失踪806 人)。而从德军撤退规模以及伤员数字推断,其战役总损失约1 —2 万人。
苏军纯减员14564 人(海军652 人),伤50946(海军623 人)。总伤亡65510 人。装备损失包括坦克自行火pào111 辆,火pào迫击pào70 门,飞机240 架。鲜血再度汇入了死亡的大海。
高加索的尾声之战,对苏方的彼得罗夫而言,实在是一次代价沉重,效果却很尴尬的战役。他既没有什么优势兵力,也缺乏突破对方坚固阵地的有效装备。用来轰击新罗西斯克的152 —203 毫米大pào,只有区区50 门。比较曼施坦因当年在塞瓦斯托波尔对付他用的超级大pào集群,甚至都不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红海军又很不给面子地拒绝出动大舰,搞得他只好利用鱼雷来zhà开德军岸防工事。
条件如此不利,彼得罗夫却出动大量部队,向着撤退前的德军发动了规模巨大、协同复杂的地海作战。遭受巨大损失,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效果方面,除了给德军造成一定损害外,根本未能阻止对方主力的撤退。
尽管如此,这次战役依然在苏军的战术教程中占据很高地位。分析其原因,第一:攻取新罗西斯克,采用了少见的陆上进攻与海上登陆相协同的方式。陆海空同时配合行动,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一点从50 年代的材料中可以得到证实。
第二,就是所谓政治因素了。除了那位当年的集团军上校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外,还有当时的第56 集团军司令格列奇科。他在战役结束后的10 月16 日被任命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当年只有40 岁的将军从此飞黄腾达,战后一路升迁直至国防部长。两人一个总书记,一个国防部长,地位尊崇,偏偏又都好大喜功。新罗西斯克—塔曼之战自然也就跟着他们的政治行情一道上涨。
但当年的战场真实,是不会跟着总书记和国防部长的喜好走的。1943 年10 月,德第17 集团军进入了克里木。虽然红军也尾追而来(详见下一卷),还是有大量德军兵力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