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儒家讲仁义、心性,但经济问题并非全然被排除于他们的视域之外,在“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总的框架内,他们也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伦”。w孔子就强调“足食”、“富之”,孟子则把“制民之产”纳入其仁政之中,荀子更大谈“富国”,后世儒家还不乏经济改革者。但是儒家的经济思想却始终以贯彻它的道德主张和伦理原则为主臬,无论是对经济本质的判断,还是关于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的认识,都始终处于德性的视野之中。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儒家学者对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理论思考,但把经济和德性整合在一起,却是一大特色。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直至今天都还影响着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影响着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移植和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儒家德性经济思想的检讨和评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儒家经济思想的德性本质论

    正像儒家的其他思想一样,儒家的经济思想也贯穿着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从德性的视野来观察、研究经济这一社会现象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经济思想称之为德性经济思想。确立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价值模式:“贵义贱利”。正如赵靖先生说:“贵义贱利论在孔丘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的地位,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够对孔丘的经济思想体系有科学的理解。”贵义贱利论不只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价值模式,同样也是儒家经济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枢纽,它不但确立了诸如经济的本质和经济活动的价值等本体论、价值论问题,还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经济政策和人们经济行为的模式。它既使儒家经济思想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理论及其实践。

    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我们在前面已有论述,它作为儒家经济思想的枢纽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利”的经济生活与作为“义”的道德规范的关系如何?本来这个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但在儒家看来,它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或者说两者是二而一的问题,因为经济过程和道德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这一问题的辩难就可确定经济的本质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二是作为“利”的个人功利与作为“义”的社会功利在经济活动的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如何?关于这一问题的辩难则确定了经济行为的价值目标,这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

    一、经济的道德本质

    贺麟曾将儒家关于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思想概括为三个命题:(1)就立国根本而言,道德为立国之本。(2)就施政次第而言,解决经济或国计民生问题是最为基本的。(3)就道德与经济的关系而言,国民经济的贫穷,可以引起一般道德的堕落,惟有特别有道德修养的士或君子是例外。“简言之,他们共同认为道德为目的,经济为工具,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贺麟的概括明确指出经济不能决定道德,隐喻地指出经济是由道德决定的。

    经济不能决定道德,在儒家看来是明白不过的,这是由道德的本性所决定的。既然道德发生的根据来自人心的善端,道德的发生过程是一个自反自足的体证过程,那么,任何外在于人类精神的决定论的东西就是和道德的本性相违背的,经济不能决定道德,政治也不能,尽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在社会上的倡扬。正如贺麟说的:“为经济所决定的道德,可随经济的改进而改进,可随经济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因为其本身即纯是经济问题而非真正的道德问题。但真正的道德既非经济所能转换,所能决定,故不随经济状况的改进而改进,亦不随经济问题的解决而解决。”

    经济不能决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