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自我反思的案例研究 【实例】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对教材内容进行微调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构建知识,逐步得出基因的概念等结论,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用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知识。w
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师: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齐答)脱氧核苷酸。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如果这是一个磷酸,这是一个脱氧核糖,碱基为a,那么合起来应叫什么?
生: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师:如果a换成t呢?叫什么?
生2: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师:如果碱基是c,则应叫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是g,则应叫鸟嘌呤 脱氧核苷酸。a与什么配对?c与什么配对?
生3: a与t配对,c与g配对。
师:大家看这个位置上a与t碱基对,还可以有哪些碱基对的变化?
生:(齐答)t与a,c与g,g与c,有四种可能。
师:假设1个基因是由1对碱基对形成的,则其构成有几种可能?
生4*4。
师:假设1个基因是由2对碱基对形成的,则其构成有几种可能?
种。
* 是3 碱基 呢?
生:(齐答)43 =64种。
师:若是0.62亿个碱基对呢?谁能告诉我是多少?
生6: 4062亿种。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7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这是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段,整个教学流程流畅和谐,像排练过似的,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但课后真正细思,发现失去了探究的本意,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探究过程,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包办,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思维是由教师预设好的,学生只要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一步一步跟着走,自然而然就会得出结论。屏幕上虽然打出了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但每一步几乎都是“师思”代“生思”,学生就像教师表演的道具,失去了主动的独立思考权
【反思】
反思性教学引人中国后,其理论不断本土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都在不断探索,使理论更丰富和实用。但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有关研究 “自我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的描述零零散散,有蜻蜓点水之感,缺乏实证,尤其缺乏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案例。现总结自我反思的一些探索,并融人高中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加以佐证。
1.自我反思行为的含义和作用。
从参与反思的角度及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将反思行为分为三种基本方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自我反思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通过自我努力能够达到自我提升的最简便方式。自我反思是“我思”,通过自 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激发,使教师不断回归自我,寻找自我,构建自我; 自我反思是“后思”,是事后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寻找新的不同于原本的再造,自我反思是“否思”,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通过自我解构,重建自我,超越自我。自我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是教师内在的觉悟、自我的敞亮和深层的体验。
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其中经验是教师 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而自我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