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guó mín dǎng军在苏北和苏中对华东军民大打出手后,中共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让聂荣臻加紧准备实施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
7月22日,máo zé dōng代表中央起草致晋察冀中央局并告晋绥分局电,指出:“大同由你们负责攻取,请即加筹划,能于八月内取得为最好。”“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及吕梁各县均须于八月内取得,一到九月,时局可能发生变化。”
7月24日,聂荣臻致电中共中央军委,仍坚持先打大同。聂荣臻在电报中指出:“如对大同城、平汉路、正太路同时动作,则不可能集中优势兵力,故在步骤上提议:第一步先攻取大同,第二步待大同攻下后,约须半月集中3个纵队挺进平汉路。第三步再向正太线进攻。”25日,máo zé dōng即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回复聂荣臻:“同意先取大同,再取平汉,再取正太。”
7月20日至26日,晋察冀军区集中3个旅及地方部队共10个团对大同以南的应县发起进攻,但未奏效。
máo zé dōng虽然同意先打大同,但对这样一座经过日军长期设防的工业城市能否攻克仍抱着审慎的态度。当得知晋察冀军区部队迟迟未能攻克大同外围的应县等据点后,于1946年8月1日,致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以及副政委刘澜涛、晋绥野战军的司令员贺龙和政治委员李井泉:“应县久攻不下,你们对攻大同把握如何?攻大同的计划如何,何人指挥,使用哪些部队、攻城训练如何?你们以多少时间扫清外围及攻大同?如大同久攻不下,其结果将如何,此种可能xìng应估计到;上述各点请考虑详复。”“如大同久攻不下,其结果将如何?此种可能xìng应当估计到。”
8月2日,为了答复中共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的询问,聂荣臻迅速赶往大同前线主持召开有各纵队领导人参加的阳高会议,罗瑞卿、刘澜涛,晋绥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张家口卫戍司令部郑维山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集中晋绥军区第358旅、晋察冀军区第3、第4纵队各2个旅夺取大同,计划用10天时间扫清大同外围,再用15-30天攻下大同。同时以晋绥军区独立第l、第3旅、骑兵旅和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第4纵队位于集宁地区和凉城地区,准备对付傅作义集团来援。会议情况,聂荣致在回忆录中写道:1946年8月2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晋绥军区和我区在阳高召开了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我和罗瑞卿、刘澜涛、杨成武、陈正湘。郑维山等同志,晋绥方面有张宗逊同志。
在这次会议上,首先对大同敌情作了分析研究,认为敌人的设防坚固,城垣和周围的据点,筑有明暗堡垒,有利于守,不利于攻,但他们兵力不强,建制七拼八凑,内部成分复杂,守备信心不足,供应补给困难。只要我们组织指挥得当,搞好协同配合,做好打援准备,扬我之所长,击敌之所短,攻下大同是有可能的。
会上,我们确定的具体部署是:以约六个旅的兵力攻打大同,打法上尽量将城外各点敌人分割歼灭,不使其退缩城内,以减少攻城阻力,并力争20天内拿下大同。我军打大同后,估计南口方向的敌人三个师可能西援,因此命杨得志纵队开进到延庆、一永宁地区阻击敌人;也估计到傅作义部约四个师可能东犯,策应大同,所以又。确定以五个旅(即晋绥军区的四个旅和晋察冀军区的第二纵队第四旅)的兵力开赴凉城地区准备打援。为统一指挥,由晋绥和晋察冀军区部分负责同志组成了前线指挥部。
会议还决定,成立大同前线指挥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为政治委员。这是一个联合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