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经搬过三次家,就是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逃学,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来教育他。

    【解读】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学者,是和孟母后天提供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聪慧的教育方式分不开的。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居住在墓地旁。因为经常有人出殡办丧,小孟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学人家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家了。把家搬到了市集,这次隔壁是个杀猪卖肉的肉铺,不久小孟子又学会了剁肉卖肉、讨价还价,孟母只好又搬家了。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书声朗朗,受学校的熏染,孟子的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可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才利于孩子的成长。

    窦燕山[1],有义方[2],教五子,名俱扬[3]。

    【注释】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聘请名师在家办起私塾,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2]义方:很好的教育方法。[3]扬:很有名气,声名远扬。

    【译文】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教导儿子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解读】

    窦燕山出身富裕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他人品不好,常以势欺人,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地昧心行事,做事不积德,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梦里说他心术不好、品德不正,如果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没有孩子还会短命。至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再不做缺德事。窦燕山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没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的人家,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培养儿子身上,不仅关注知识学习,更注重品德修养。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养[1]不教,父之过[2],教不严[3],师之惰[4]。

    【注释】

    [1]养:抚养。[2]过:过错。[3]严:周密。[4]惰:懒,懈怠。

    【译文】

    只是抚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做父母的过错;只是对学生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怠慢失职了。

    【解读】

    汉宣帝时期,有叔侄二人——疏广和疏受,官至太傅和少傅,都是教育太子的官衔。教了五年后都称病还乡,归田养老。皇帝和皇太子赏赐他们很多钱,以谢教育之恩。回到老家后,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亲朋好友、乡里贫苦人举办宴会,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而不给子孙们买田地,留产业,人们就问他们为什么。他说子孙们如果自己勤奋,自然可挣钱;如果留下许多钱,只怕他们变得依赖、懒惰,失去斗志,也没什么好处。

    对孩子和学生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职责,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方法,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也说明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两种说法辩证哲思,相辅相成。

    子[1]不学,非[2]所宜[3],幼[4]不学,老何为[5]。

    【注释】

    [1]子:子女。[2]非:不,不是。[3]宜:应该,应当。[4]幼:年纪小的时候。[5]何为:干什么,做什么。

    【译文】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小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