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huanghu)。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总的意思就是不理睬外界的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huanghu)。”这个也要联合圣经,联合前文讲,就是说,去除物质层面的一切,剩下的这个“无物(非物质层面的)之象”就是灵魂
这章补充一句: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沿着正路走,回归神的本性,自身的境界也越来越高,就能知道古今前后发生的事情。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章讲的是世人对“道”的态度,上根利器,就知道这是存在的并且沿着正路走可以“得道”(得道,即回归自身神的本性),其次的,“亲而誉之”,再其次,畏之。再其次,侮之。”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章关乎zhzhi不讲,自己想吧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个也涉及zhengi的不讲,联合前文悟吧,很容易明白的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c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乖乖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这章我只讲这句“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绝学无忧,各种(外求)的知识都学通学透了,生活也无忧,这样的人跟“唯之与阿”(唯唯诺诺)的人都没有区别,走的都不是正路。前面讲了,正路是“心不外求”,是由人(灵魂)往神过度的。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个举个例子,今天大家看到的“路上看见有老人摔倒,你还敢扶吗?”这是典型的“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现象。善,如果变得麻木了,没有行动了,那么跟恶也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章讲“道”的形象,前文讲过了,这里不讲了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章只讲这句“不自见故明”,不执著自己认为对的,才能看明白什么是对的,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只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才不会妨碍你回归自身神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明白真理
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