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年7月8日,他因病离开东北,由黄埔老师陈诚接替他的军事指挥之责后,蒋介石的军队在东北战场才逐渐不可收拾。
辽沈战役后期的1948年10月,杜聿明从徐州被蒋介石召唤到东北,部署东北guó mín dǎng军残部撤离。
他面对林彪“举袖为云,挥汗如雨”的百万大军,从容调度,以弱势兵力两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成功地解救出营口与葫芦岛guó mín dǎng军5万余人,其中阙汉骞的54军等部还被雪中送炭,及时转运到淮海战场的蚌埠前线。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的淮海战场,拥有30万劲旅的他,却似乎江郎才尽,再也不能有丝毫建树,堪为寸功未立。
他先是救不了近在咫尺的黄百韬,随后南北对进又打不通徐蚌线,最后声东击西的徐州撤退也被识破,竟至被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华东野战军包围,攻不动,守不住,全军覆没,连自己也做了阶下囚。
36、杜聿明被擒谈粟裕(6)
或许到此时,杜聿明才感觉到关内共军的威力和统帅的战略战术了。
60年以后,已到垂暮之年的苏荣,对杜聿明当时的感叹还记忆犹新。他也回忆了自己当时的回答,和杜聿明谈到了中共胜利的许多原因。
其中,他谈到了杜聿明一直以为无足轻重,署名常常居于陈毅之后的粟裕。苏荣说:“你们还有一条也是致命的,那就是碰到了粟裕。”
直到此时,杜聿明才明白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其实是粟裕,他说:“我对粟裕早有耳闻,也研究过,只是没有jiāo过手。”
这种“耳闻”,当然是和胡琏一样,也以为不过是“陈毅以次”与陈士榘、许世友、王必成、叶飞等人并列的普通“共军指挥官”而已,而非陈士榘等人的上级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军事统帅。
如此“耳闻”,“研究”起来自然不得要领。不能知己知彼,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苏荣介绍粟裕后,杜聿明终于折服,说:“这次jiāo手后我们败得很惨,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苏荣还介绍说,这次战役,你们完全按照粟裕的谋划进行。
杜聿明表示认同,说:“粟裕指挥灵活,有远见。粟裕的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他领先一步,抢先在我们前面,等到我们想到的时候已来不及并已经被包围了,这次突围也是这样的。”
两人jiāo谈良久。
杜聿明又听苏荣说到即使是战犯,也仍然能受到优待,并且陶勇司令员的“六菜一汤”就是优待表现之一后,他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人也开始活跃了。
苏荣后来回忆,此时,杜聿明主动总结了战役中自己的失误。
杜聿明说:“我们原先预计突围的方向,均被贵军堵死。最后我们反复考虑分析,西南萧县和永城方向,贵军还来不及围堵,因此决定提前突围。”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是粟裕将军有意布下的一个袋口,让我们往里钻,我却没有考虑到,真是让我遗憾终生,这也是造成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