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倒还罢了,早就有“川中名将”美誉,máo zé dōng称之为“一条龙下凡”的刘伯承这么老练的人也只是认为,“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而不是南下战略本身。
这无疑再次给了máo zé dōng决策的有力支持。
粟裕曾经带过的新四军一师有一首豪气干云的《渡长江》歌曲:
饥寒困苦算得什么?
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
长江是我们的,
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
飞渡长江,对于同时兼任一师、六师两个师的师长,新四军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的粟裕而言,似乎不是一道难题。
一直活动在大江南北的他,曾经3次率部成功跨越长江:
第一次是1940年7月。
为执行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战略,他率领江南指挥部以及第2团、新6团等部2000人,摆脱黄埔一期出身的“天子门生”冷欣的围追堵截,又突破大日本“皇军”严密的封锁,胜利北渡长江。
第二次是1944年12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发展”的部署,他率领驻扎在苏中的新四军一师师部、3个主力团近万人渡长江南下。
第三次是1945年10月。
为执行máo zé dōng“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的战略,他又掉头北上,率领苏浙军区万人浩浩dàngdàng北跃长江。
6、军令状(4)
一会儿北上,一会儿南下。虽然不曾“千百次”横渡长江,但他的确可以“自由地来去”,而且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大搬家,带的人马一次比一次多。这一点,中共高级将领中可谓仅此一人。
这也是máo zé dōng从几位中原主将里特意遴选,让粟裕挂帅第二次跃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个粟裕,这回似乎有点“怪”。
他的电报末尾尽管口口声声说“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其实却在“软磨硬泡”,就是不大情愿过江,到底为什么?
不过,máo zé dōng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兵家,不能不感到粟裕说的很有些道理,而国共两党重新开战以来,粟裕接二连三这么多精彩的大歼灭战,似乎也能说明真理可能在他那边。
máo zé dōng有点动摇了。
那就让粟裕来中央,当面锣对面鼓,开诚布公谈谈吧!
他原本在3月10日就有“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的想法,现在看来更有必要了。
粟裕来电后的第四天,máo zé dōng电告陈毅、粟裕,请他们到中央开会,“商量行动问题”。
这下可苦了陈毅,才从máo zé dōng身边鞍马劳顿回来,身上的汗水还没有完全干透,一个前委扩大会议的总结报告还没有做完,便又要风尘仆仆赶回去。
能不能不去呢?
他和粟裕一起致电máo zé dōng,请求“陈不北上”,也就是粟裕一个人北上西柏坡,陈毅则留下来。
这自然有相当的理由。
对中央决策有不同意见的是粟裕,正在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前委的扩大会议,也的确需要留下“外出”已久的陈毅主持。
但máo zé dōng回电的意思很明确。他说:“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更让陈毅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去,他“上班”的地点,被máo zé dōng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