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可以窜过长江,到江南地区来扰乱,但他是不是会这样冒险行动呢?”
他认为,如果刘伯承“在黄河以北根据地尚未稳固,实力尚未充足以前”,“窜扰江南,那么他流窜愈远,兵力愈分,消灭就愈快”。因此他断言:“匪军是不致如此冒险的。”而一旦如此冒险,他当然求之不得了。
máo zé dōng没有让刘伯承继续“窜过长江”的打算,准备派“到江南地区来扰乱”的是粟裕,但这一安排对蒋介石而言并无区别,仅仅换了一个将领与一支中原中共部队而已。
不过,粟裕要令蒋介石失望了。左右权衡、掂量轻重之后,他坚定了华野主力全部留下来,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和蒋介石较量一番的决心。
4月18日,又一个不可忘却的日子,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第三次直抒己见,“斗胆”进言。
电报洋洋洒洒、详细地摆出了5个不宜渡江南进的理由后,粟裕再次提出了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的建议: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jiāo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pào火,难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当然,对于蒋介石的近后方和长江以南,粟裕也不是撒手不管,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格外细心地分别提出了合适的对策。
6、军令状(3)
他设想,对蒋介石江南的深远后方,也就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以及贵州等蒋介石平静的“后院”,可以派出多路精明强干的远征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宽大范围的辗转游击,同样“能大量的调动敌人”。
他最后构想了可以在中原进行的几个大歼灭战: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这里包含了他设想中的可以一气呵成的3个大仗:
一、围点打援,歼灭第五军(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
二、济南战役(相机攻占济南);
三、徐州战役(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尽管东北战略区的军事统帅林彪,曾由衷叹服“粟裕尽打神仙仗”,说“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但粟裕当然和máo zé dōng一样,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神仙”。
然而,当历史的进程与他的设想惊人相似时,人们又不能不惊叹他的“料事如神”。
这3个大仗,后来“如约而至”时,时间间隔分别只相差1个月。它们是:
一、豫东战役。稍有不同的是,原本计划吃掉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后来粟裕临机处置,发展成“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大歼灭战;
二、“攻济打援”的济南战役。也有一点不同之处是,原设想“以一部相机攻占”,后来粟裕发展为华东野战军全军四个兵团一起参与的大仗。
三、生死对决的淮海战役。
máo zé dōng坐不住了!
他对自己的构想本来有着相当的自信,又有“左膀右臂”与几个“诸侯”的大力支持。
就在粟裕来电的同一天,刘伯承、邓小平还电告说:“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