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番号编制”,将分处晋冀鲁豫和华东内外两线的华东野战军全军12个纵队组编为四个兵团:

    1、4、6纵为华野第一兵团,粟裕兼任司令员和政委;7、9、13纵为华野第二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任政委;3、8、10纵为华野第三兵团,陈士榘兼司令员,唐亮兼政委;2、11、12纵为华野第四兵团,韦国清为司令员,陈丕显为政委。

    这四个兵团的军政主官,除原纵队级将领擢升的许世友、韦国清、陈丕显外,其余分别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分别亲自兼任,客观上加强了对各个兵团的领导与指挥。

    从《粟裕文选》的原始电文看,陈毅、粟裕除按máo zé dōng的电令“集中精力,指挥西兵团(陈粟大军)及规定区域一切武装之作战”外,也依然在指导留在华东内线的华野东兵团(即后来的山东兵团、华野第二兵团)、华野苏北部队(即后来的苏北兵团、华野第四兵团)作战(这些区域与武装,均不在晋冀鲁豫中央局管辖范围之内)。

    4、一份终于发出的电报(7)

    正因作为华野主力的陈粟大军并未更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未归入晋冀鲁豫军区建制或者只“对外称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依然是一个完璧如初的整体,粟裕“子养电”发出4天后的1月26日,为“威胁”蒋介石的南京、上海,máo zé dōng决定恢复过去的华中分局,继续归属华东局。

    同时,他还决定将华野主力经营的豫皖苏地区,从晋冀鲁豫中央局划归华东局管辖的华中分局,许世友、谭震林的华东野战军东兵团主力也南下苏北,统归陈(毅)粟(裕)指挥”。他电令说:

    许(世友)谭(震林)率7、9两纵休整完毕后,由胶济线向苏北出动。今后苏北、苏中可形成一重要战场,威胁京沪。中央决定恢复华中分局,陈毅为书记,邓子恢为副书记,受华东局领导,管辖现豫皖苏地区、苏北苏中地区及巢湖以东之淮南地区,七、九两纵及一切华中部队统归陈(毅)粟(裕)指挥。

    máo zé dōng决定让许世友、谭震林南下苏北,“7、9两纵及一切华中部队统归陈粟指挥”,这就是说,他决定将分属两个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即陈粟大军)与东兵团主力,在华东战略区范围内重归“一统”。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华野“西兵团”仅仅是一种便于区别的通俗泛称,并非一级正规的兵团建制单位,它既没有如同粟裕建议成立的东兵团一样设立单独的兵团指挥机构,而是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华野前委直接指挥,规模也远远超过一个兵团建制应有的人数,包括有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八纵、十纵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的11纵等部队,是华野司令部所在的主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兵团”的解释有两个含义:一是军队一级组织,下辖几个军或师;二是泛指团以上的部队。中央军委与máo zé dōng以及华野司令部的电报中多次有“西兵团”的称呼,便是第二个含义。

    这在当时的电文中司空见惯。例如,máo zé dōng在1948年3月20日下发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中,便将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称为“刘邓兵团”;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称为“晋察冀兵团”;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则称为“东北兵团”。

    很显然,进入中原的陈粟大军也就是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是中原地区一支规模宏大的独立野战军,直属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指挥。

    有máo zé dōng和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当然更好,人人都知道的“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好处不算外,至少还有“同党中央靠得很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