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截止1935年1月至5月间,在习志野学校及步兵学校实施了实用试验,1935年1月,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实施严寒地试验。在习志野学校,承担这一研究任务的骨干是pào兵出身的中岛今朝吾校长及道家章麻吕步兵大尉。另外shè击参数表的主要编纂人是濑户口岩次郎pào兵少佐,期间,曾得到技术本部的协助。

    1935年3月27日提出制式申请,同年5月8日,在第10次陆军军需审议会(会长是陆军次官松本虎之助中将)就暂行制式化件进行了审议(中岛吾朝理校长也作为委员出席并提出尖锐意见),同月23日上报陆军大臣(林铣十郎大将),同年8月3日批准暂行制式。至此,较斯托克迫击pào更具威力的94轻型迫击pào宣告诞生。鉴于这种pào是以发shèdú气弹为主、榴弹为辅的pào,故自暂行制式化起即被指定为一级秘密武器。

    97式轻型迫击pào对比94式轻型迫击pào弹威力更大的迫击pào方案进行了试制,不久即批准制式化。该pào在构造上去掉了94式轻型迫击pào的驻退复进机,因而尽管shè击精度有所降低,但更为轻捷简便(94式的重量约160公斤,97式约115公斤)。该pào存留的正式资料很少,仅在步兵学校战争结束不久提出的报告中记述:“97式轻型迫击pào5门”。

    2式120毫米迫击pào在94式轻型迫击pào、97式轻型迫击pào之后,于1942年研制120毫米迫击pào(简称12迫)。该pào研制在顾及迫击pào轻量、简便的前提下,尽量增大pào弹的效力和shè程。在考虑了种种方案之后,最终选定口径为120毫米。其主要特点是:(1)搬运方式是运输车载式(超过了人力搬运重量260公斤的界限)。(2)为减轻重量,去掉了驻退复进机。

    (3)为提高精度,在落下击发式之外,还设置手动击发式。

    1935年初,该型迫击pào经多次审查及试验后,认为兼具发shèdú气弹和榴弹的xìng能,可作为迫击pào批准暂行制式。

    布dú车科学研究所研制。1934年5月,在相马原演习场实施了实兵实物布dú试验。在这次试验中,位于牵引式布dú车后的布dú设备屡屡发生故障,为排除故障,造成重大伤亡事故,2人中dú,其中1人最终致死。这一事故使人们深切意识到了牵引式的弊端。

    1934年春夏之jiāo,自行式布dú车和消dú车投入实用试验。

    习志野学校方面提出对自行式和牵引式的看法,最后大家虽决定布dú车以自行式为佳,但最终牵引式却被批准制式。

    化学车由97式中型坦克改制而成,可盛装黄色1号约1吨,或茶色1号500公斤,可进行布dú或喷shè,结构上大体成功,但未投入实用。

    pào兵用dú气弹pào兵用dú气弹的特征是通常以短时间内大量集中发shè作为其首要条件,因此必须选定可集中使用的火pào。有鉴于此,日军选择了野pào、山pào、105毫米榴弹pào及155毫米榴弹pào作为研究对象。鉴于糜烂xìngdú剂有时是以扰乱敌后方阵地为主要目的,故特地研制了100毫米加农pào专用dú气弹。所用dú气包括窒息xìngdú剂、糜烂xìngdú剂及刺激剂三种,后来又使用了上述氢氰酸及特殊燃烧剂。就弹体来说,理想的是直接使用制式榴弹,但为了更充分发挥dú气的效能,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密封,无论如何也需要一个zhàyào室。为此,就不得不对弹头部做若干改动,但在改动时则尽量使其外径与强力榴弹相一致,而引信及yào筒则与榴弹相匹配。日军共研制了以下四种山、野pàodú气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