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采用德国制造芥子气的方法,具备了每日安全、轻松地获取20公斤高纯度优质芥子气的能力。这样,技术人员才得以轻而易举地获取野外效力试验用的有dú物质。1930年,日产1吨的设备在忠海建成。这一产品1931年定为“黄色1号甲”制式。
路易氏气1925年由中村隆寿大尉等开始研究,1930年基本完成。路易氏气易被水分解,并致使dúxìng减弱,因而其持久xìng较差,但杀伤力略优于芥子气。1931年定为“黄色2号”制式。1933年日产3吨的生产装置在忠海安装完毕。
光气与法制芥子气一样,光气是日军最早着手研究的,1926年基本完成。光气作为染料的中间体,平时具有民用价值,化工厂拥有其制造设备,因此军方不必另行建造。1929年这种dú气被定为“青色1号”制式,与其他化学战剂相比,重要程度较低。
喷嚏xìngdú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的dú气中,制造最为困难的就是这种喷嚏xìngdú剂。因此,与光气和芥子气等相比,该项研究起步较晚。
亚当氏气日本于1924年成功地研制出其合成方法,但在dúxìng效力上不甚理想,同时由于确信能够制造出其替代产品,故未列入制式。
二苯氯砷1929年基本完成二苯氯砷研制。在科学研究所安装了每次可生产5公斤的实验用成套设备。这种dú气在1933年被定为“红色1号”制式。
催泪xìngdú剂1925年4月,着手进行催泪xìngdú剂的研究。
由于催泪xìngdú剂即使在空气中微量存在也能产生催泪作用,且经过短暂恢复后可不致造成伤害,故主要在演习中使用。
1929年5月,日陆军将已经定型的化学战剂制式化,并就此发布通告。制式化战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茶1号氢氰酸是具有超速度致死效力的剧dú物,用作军用dú气很有效,这点早就被公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就把它装入pào弹中使用。但由于该dú气的比重比空气小,而且在保存期间会渐渐发生聚合反应,有使容器bàozhà的危险xìng,因此在军用上逐渐被淘汰。日本自1929年前后开始着手这项研究。几次试验表明,把铜粉或三氯化砷作为稳定剂添加进去后,就能安全地贮存;在良好的气候下,dú气是很稳定的。1934年,证实了氢氰酸能作为军用dú气加以有效利用,并开展施放、喷shè等各种使用方法的研究,尤其作为施放用dú气逐渐受到重视。
1938年8月,茶1号被定为制式化学战剂,并把它视为极秘密武器。与此有关的还有“茶瓶”(手投茶瓶)。由于1939年诺门坎事件的教训,特别要求对坦克或特定火力点进攻时使用的近战武器进行研究,于是考虑了特殊火焰武器、氢氰酸喷shè等,茶瓶也是其中之一。茶瓶是在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球形玻璃瓶中装入茶1号的手投弹。用于接近特定火力点时,从pào塔或qiāng眼附近扔进茶瓶,使里面的人员致死,其威力相当大。
黄1号黄1号甲、乙均有易结冻的缺点,在零度以下时,威力急剧减小。1933年前后开始着手研究,对加入防冻液等降低凝固点这一方法进行了探讨。偶然发现用乙烯合成的芥子气的凝固点格外低,于是,1937年10月研制出防冻芥子气。这种制品在零下20度以上不会冻结,在防御地带能发挥远远优于黄1号甲、乙的效力。这一事实得到验证之后,1937年10月19日,技术本部本部长向陆军大臣提jiāo了制式申请报告,同月28日,陆密字第1276号文件把它定为“黄1号丙。”黄色1号甲、乙德国制法的芥子气研制成功后,被批准为“黄色1号甲”制式,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