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926年10月,海军军令部部长铃木贯太郎大将在舰政本部第1部第1处处长的陪同下,视察了在北海道美瑛shè击场举行的光气弹集中shè击效力试验。此外,同年12月,上原勇作元帅视察了在千叶县八柱演习场进行的防芥子气地下工事集团防护研究演习。在这次演习中实施了日本第一次芥子气野外布dú实验。

    日本最初的方针是与陆军协同进行化学武器研究,并在陆、海军省之间签订了协议。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研究一直持续到停战。另外海军担负地面作战研究的部门同陆军习志野学校之间在运用、技术方面也密切协作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一级秘密武器:第一节化学战剂的研制 [本章字数:2633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0 16:22:51.0]

    任何与化学战有关的战剂和武器研制及生产,都被日本军部冠以“一级秘密”等级,置于超级保密状态。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做贼心虚的表现,更是它力图依靠一两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出奇制胜,实现其“八一宇”勃勃野心的需要。从1925年至1945年20年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大力推动化学战剂的研制与生产,并多次在侵华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频频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科学研究所正式开始研究时,第3部部长岸本绫夫少将确定的方针是:“今后三年内赶上列强水平,尔后超过。”但结果三年的目标却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截止到1933年习志野学校创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出现的化学武器才在日本基本研制成功。

    这期间的研究成果如下:1929年黄色1号乙、青色1号、绿色1号1931年黄色1号甲、黄色2号1933年红色1号<防dú面具>1928年87式防dú面具1932年91式防dú面具<其他>1928年88式发烟筒1929年89式催泪筒1931年90式防dú衣1931年91式马匹用防dú面具1932年92式马匹用防护绑腿此外还有侦检器(物料、侦察)、dú气试嗅器、除dú包、黄剂显示管等,但这一时期都未制式化。

    1932年7月,科学研究所进行整编,原属科学研究所第2部负责的火yàozhàyào类的研究任务移jiāo陆军火yào工厂,因而第3部改为第2部。同时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重点由成立当初的化学研究转移到电波武器等物理研究上来。这是因为高速起步的化学研究已基本到位,新的研究对象减少,而同时对电波武器等新领域的研究需求增加。这样,日军以研究重点的调整为开端,化学武器的研究与以往相比,不得不稍稍放慢步伐。

    这一时期完成研制的化学战剂有属于“糜烂xìngdú气”的“芥子气”、“路易氏气”,属于“窒息xìngdú气”的“光气”、“催嚏xìngdú气”和“催泪剂”。“氢氰酸”(茶色1号)及“氰溴甲苯”(绿色2号)等尚处于研制阶段。

    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使用并大显神威的芥子气,最先生产的德国与紧随其后研制的法、英、美在制造方法上有较大不同。日本最初着手研究的是最为简单的法国式制造方法的芥子气。

    芥子气1924年开始着手实验室研究。1925年安装了月产100公斤的生产装置。但依靠这种方法生产的芥子气多数不纯,纯度仅为70%左右,较不稳定,极易分解,不利于长期贮存尤其是夏季贮存。因此,为提炼出高纯度的用于野外效力试验的芥子气,研究人员只能一滴一滴地通过蒸馏来进行提纯并收集起来,1927年,从法国引进了设计图样和实验用的成套设备,1929年日产3公斤的设备在忠海建成,至此科学研究所的研制工作宣告结束。这一产品于1929年5月定为“黄色1号”制式。

    1929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