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矣!世谓之为阳城泻也。

    题记:博水又向东流,经过谷梁亭的南面,再向东流经过阳城县后,就散作一片湖泊。方圆有数里之大,不止生长芦苇,更盛产菱藕。等到成熟,不论fù女、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架着小舟到湖中去采菱。这时有人大声唱阳春之曲,湖水碧绿为人喜爱。采菱的人都不知道疲倦,歌谣在水上飘dàng。作者在路过时曾见到这个景象。

    ●魏晋南北朝孟门山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jiāo冲,素气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题记:作为注文和地理科学著作,本文多引经据典,以见言之凿凿。作为文学作品,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龙门山与孟门山之间的这段黄河悬流千丈,鼓若山腾的气势以及两岸崇深,若附若依的情状,动人心魄。

    ●魏晋南北朝江水巫峡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垦,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yīn,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立为庙,号朝云焉。其首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题记: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第一段,作者引史书记载及神话传说,介绍巫峡形成,生动而富有神异色彩。第二段,作者或用正面描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或用侧面衬托,气氛渲染:“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描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高峻,水流的湍急,四时景色的变化,极富诗意。刘熙载称“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艺概·文概》)是为的评。

    ●魏晋南北朝景明寺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