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华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地,至太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yù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天之西北岭也。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华。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伏。三面壁翠合沓重迭,前一小峰坞中,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华出天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下。出天门,危崖悬迭,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稔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梯磴chā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挺立高耸yù动,前下时以雪掩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题记:黄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宝年后改为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同在此炼丹,故名黄山。位于安徽歙县与太县间,面积约154方公里。黄山风景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记中对黄山松及云海虬崇备至。此记是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黄山是他游白岳山后所游览的又一名山。该记为详细地记叙了黄山的几大旅游资源和景色特点,如黄山温泉、黄山松等。同时也记录了一路游程的艰险,如踏雪寻径、凿冰开路等。对天都、莲花二峰也有侧面描钥,对石笋、天等胜景赞颂备至。该记能显示徐霞客写景状物的功夫,用词遣句都很精当巧妙,章法开合得度、松紧适中,对雪光山色的渲染也使具体各景相得彰。该记可以看作是对黄山胜景的总体描钥,有此基础,他的第二黄山日记便会有更多的余地来细述黄山天都、莲花二峰以及黄山雾海。

    ●明朝游黄山日记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岗,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yīn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烂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