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该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载: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意思是可以经常招来风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了舞龙求雨的活动。此外,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就存在着对龙的崇拜。不过一开始的时候,龙并不具有单独的神格,而只是作为神的助手和坐骑的身份出现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当中记载了一种叫做“那伽”的神兽。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那伽”被一致的译为“龙”。佛经《智度论》中云:“那伽,秦(指中国)言龙”。它类似中国龙,变幻莫测;风云际会;升天潜水;兴云布雨。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也说:“难陀龙王,优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释迦牟尼)身。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渚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这一佛传故事在中国又演变为九龙吐香水浴佛。由此可见,在佛教至尊悉达多太子降生那一霎起,“龙”就与他相随,地位尊崇可见一斑。太子降生后,在空中舞乐赞礼的“天龙八部”护法神,更有“龙部”存在,在八部众中地位仅次于“天”,神通广大,具非凡法力。
为了和佛教抗衡,原本作为神仙坐骑的龙的地位在道教体系中也获得了提升。自唐代以后,随着佛道两教的兴盛,龙神的地位不断地提高,最终被封为龙王,以至于各地的江c河c湖c海c渊c潭c塘c井,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求雨就是祭祀龙王爷,至少在唐代的时候,还没有祭祀龙王的习惯,只不过会在祈雨的过程中舞龙而已。至于《西游记》啊,各种民间传说说的唐代的龙王故事,不过是后人穿凿附会罢了。至少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唐朝祈雨的对象大多数时候是各处名山大川的山神c太庙里的祖先和寺庙道观里的菩萨神仙。
关于百官上书请求李二陛下祈雨的事很快就通过了,考虑了现在的情况,李二陛下觉得也没时间再派人去名山大川求雨了,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还没死,李氏的太庙里现在也不过供着小猫两三只,求了也没什么用。想来想去,和几位大臣商量了一番,李二陛下决定就在长安周边的几个寺庙道观里举行祈雨仪式就行了。
确定了祭祀的地点,由钦天监选好了祭祀的日子,接下来就要按照祭祀的要求开始斋戒c素服c减膳c独居。希望自己的诚意能够感动上天。
《旧唐书·志第一》记载:昊天上帝c五方帝c皇地祇c神州及宗庙为大祀,
(本章未完,请翻页)社稷c日月星辰c先代帝王(上古五帝等)c岳镇(五岳及其它山脉)c海渎c帝社(农神后稷)c先蚕(教民育蚕之神,由皇后主祭)c释奠(至圣先师孔子)为中祀,司中(星名)c司命(星名)c风伯c雨师c诸星c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祈雨在唐代的祭祀中只属于小祀。
关于小祀,唐朝的礼制是这么规定的: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散斋之日,昼理事如旧,夜宿于家正寝,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不作乐,不预秽恶之事。反正就是跟李承乾当年代表李二陛下祭天的时候一样,怎么苦逼怎么整。
祭祀前三天,李二陛下开始斋戒,并且昭告天下,将宫中的宫女发放还家,赦免一些罪行不是太严重的罪犯,求不求的到雨先不说,民心还是要先稳定一下的。
自汉朝以来,一直都宣扬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天象的变化就是上天对于人间万事万物的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当然是最容易引起天象变化的了,因此每当气候有了什么改变,百姓都会把它和皇帝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